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综合发展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3-02-22 11: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人口的高度聚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工业化对于城市品质的提升作用进入瓶颈,“城市病”接踵而至,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等概念纷纷被提出,“智慧”一词伴随着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产出,而基于“智慧”的衍生现象和发展模式也逐渐增多,2008年,IBM公司将智慧理念植入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本身是一种对城市未来发展模式的探索,国内外针对这一发展模式提出各种指标测评方法和模型框架,旨在探索国家城市发展新阶段、探究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城市影响的不止是实施智慧发展模式城市的转型升级,更是影响着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以成都和攀枝花两个城市来探究国内智慧城市的发展现况,成都是四川省省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也是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攀枝花是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不是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从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智慧城市试点和不试点间的差异,总结历史经验,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将会对以后及时总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对我国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无疑也会有更多的启示。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现状分析,本文将结合相关现有文献对智慧城市的含义做出界定,从成都和攀枝花两个不同发展模式的城市出发,探究国内城市建设和政策发展进程,同时本文会详细介绍和研究成都试行智慧建设的成果和未成为国家智慧试点城市的攀枝花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论述我国推进智慧城市试点的意义。写作提纲分为五部分:引言(背景和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及发展方向),文献综述(智慧城市含义及已有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和我国智慧城市试点的意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演化历程分析(阐述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策变化),城市发展现状对比分析(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的发展现状对比分析),总结(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问题和对策建议)。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智慧城市的含义和评价指标,Harrison C等(2010)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利用物质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互通互联产生集体智慧的城市;史璐(2011)认为,智慧城市是政府行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为实现社会系统良性循环运作而采取的措施;吴丹洁等(2016)海绵城市与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存在理论递进的相辅相成紧密联系;龙瀛等(2014)强调将城市精细化,有关城市模型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一般概念模型、数学(或分析)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模型等几个阶段;王振源等(2014)认为应基于层次分析法划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三个层次构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分类框架。由于研究方向的不同,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有多种解释,其评价指标也没有固定标准,但其特征可以表现为人、物、场的和谐共通。

关于国内智慧城市的试点,李智超(2019)引入动态过程视角,以智慧城市政策试点的推广为考察对象,使用事件史模型、分段常指数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进行智慧城市试点的多重逻辑,即效率逻辑、合法性逻辑和行动者逻辑;赵蔡晶等(2020)认为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发展质量,相比非试点地区,试点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东部、西部地区试点效果更佳,并且对行政等级低、创新程度低、人口密度低的城市效果更加明显;杜建国等(2020)将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次自然实验,构建包含期望和非期望产出的GML指数测算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发现智慧城市试点政策通过降低政府规模部分抵消其对绿色发展的负面影响,但智慧城市建设同时抑制了人力资本水平、经济集聚水平,阻碍了其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何凌云等(2021)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DID)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检验智慧城市试点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其创新效应的发挥不存在滞后性,试点政策效果随时间的推移显著增强。试点政策对城市发展各方面都有着较大影响。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底前——完成选题;

2、2022年12月底前——完成开题报告;

3、2022年3月底前——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harrisonc, eckman b, hamilton r, et al. foundations for smarter cities [j]. ibm journal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0, 54(4): 1-16.

[2] 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05):97-102.

[3] 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涂满章,郑建阳,郭英远,彭海阳.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01):79-9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