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细-开题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唐代房山石经刻经人群研究开题报告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汉晋隋唐,伴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佛教流入中国并日渐勃兴。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如何在中国文化中的土壤中扎根并传播,也成为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核心问题。唐代佛教典籍大量涌入并翻译流通,出现多个全国性质的佛教中心,官寺众多,石窟林立,佛教及其信仰的影响不断扩大。以致于官方动用政治力量进行干预,发生“会昌法难”。然而,伴随着席卷全国的佛教整理运动,幽州等地区的佛教却波及较小,刻经与供养事业依旧兴盛。这种地域性的反差与特点,也成为探讨中国文化消化佛教的机制与过程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具体来讲,房山石经的刻印与供养人群信仰的研究,能够为此问题的探索打开新局面。相关学术史回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唐代幽州佛教的研究

为何唐刻《房山石经》的众多刻经人都集中于幽州地区或者北方地区,这与唐代佛教历史变迁的重大节点—“会昌灭佛”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许多学者在进行考证之后都认为河北三镇并没有因灭佛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在这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之后,河北佛教反而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契机。关于会昌法难对幽州佛教的影响,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多有分析,但多数学者都认为会昌法难对于唐代幽州乃至整个河北地区佛教的影响都较小。汤用彤先生在《隋唐佛教史稿》第一章《隋唐佛教势力之消长》引用了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河朔藩镇节度使拒绝执行武宗灭佛命令的记载,认为虽然会昌年间灭佛活动所波及的范围较大,但是河北地区幸免于难。冯金忠先生在《幽州镇与唐代后期人口流动—以宗教活动为中心》一文中谈到在此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中,河北的佛教寺院和寺院经济不仅没有受到破坏和冲击,相反许多高僧投奔河北避难,河北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刘淑芬先生于《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一书中分析各地本愿寺的佛教石刻,其碑刻、经幢上并没有毁法期间的记录,由此得出本愿寺没有受到会昌法难影响的结论。严耀中先生的《会昌灭佛后的湖州唐陀罗尼经幢-兼论武宗灭法对佛教的影响》,分析了在会昌法难后湖州地区陀罗尼经幢的信息,认为此次灭佛活动并未影响到湖州地区。尤李先生在《论安史之乱和会昌灭佛对唐幽州佛教的影响——以lt;大唐云居寺故寺主律大德神道碑铭并序gt;为中心》中分析《大唐云居寺故寺主律大德神道碑铭并序》的具体内容,认为由于长安河北两地佛教文化互相影响的缘故,会昌毁法间接影响幽州地区的佛教事业,还一定程度上阻碍幽州与河东地区的佛教文化交流,但总体影响并不大。

那么,幽州地区为什么在历经灭佛之后佛教活动仍旧长盛不衰呢?冯金忠先生在《唐代河北藩镇与地域社会》一文中认为由于独特的地缘因素和历史原因, 河北地区自玄宗起逐渐胡化,长期的割据统治使得河北民众的价值观念与唐中央意识形态截然不同。此外,在《幽州镇与唐代后期人口流动——以宗教活动为中心》一文中,冯金忠先生还认为唐后期燕地佛教的兴盛,离不开全国佛教发展的整体大环境,也与幽州历任节度使崇重佛教的政策密切相关。日本学者松浦典弘在其《唐代河北地区藩镇与佛教》一文中也认为幽州节度使的支持对河北地区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即使是会昌灭佛期间,灭佛活动对幽州佛教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很多学者认为唐中叶以后,河北藩镇骄纵跋扈,其节度使又都敬信佛教,不奉唐武宗毁佛的命令,因此,“会昌灭佛”的影响不及河朔地区。尤李在《论安史之乱和会昌灭佛对唐幽州佛教的影响——以lt;大唐云居寺故寺主律大德神道碑铭并序gt;为中心》一文中通过分析幽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认为在晚唐五代战乱时期,幽州地区仍然十分富庶。这也为幽州佛教持续繁荣提供了重要基础。除此之外,自安史之乱后,幽州镇的赋税就不需“上供”中央,所以即使当地因度僧过多,酿成民众隐匿资产或劳动力流失的恶果,也与中央无关,因此中央对于当地禁令的执行不严也并未多加管束。

2.唐代《房山石经》题记的研究
房山石经作为我国现存佛教石经中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唐代佛教发展变化的有力资料之一。由于《房山石经》题记保存了有关刻经缘由、供养人身份等丰富的历史信息,学界对此多有重视,对于房山石经刻经的原始信息也进行了多次更新汇编。1956年起,中国佛教协会开始对云居寺的石刻房山石经进行全面整理与拓印,1987年8月,北京图书馆金石组联合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石经组编撰了《房山石经题记汇编》一书,至2019年,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房山石经题记整理与研究》一书,这些拓本以及文本的编撰,对于房山石经研究拥有了准确度更高的一手文本。气贺泽保规先生在《中国佛教石经的研究-特别以房山云居寺石经为中心》书中明确提出:房山石经的施主、题记对探讨幽州地方的社会阶层、信仰组织是十分贵重的史料。对于《房山石经》题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有关刻经群体的研究。气贺泽保规先生将对房山石经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邑会(手工业商业行会)、不同的捐赠群体(道教徒也参与进刻经事业)、佛教文献的考证。气贺泽保规先生在《从房山石经隋唐刻经看唐朝后期的河北社会》中认为:河北地区的基层民众是唐代后期推进刻经事业的一大势力。管仲乐先生在《幽州地区佛教与世俗家庭探略——以唐刻房山石经为中心》中提出在刊刻石经的过程中, 大量的石经题记都可以较为清晰地辨析诸施刻者间的关系, 其中以家庭为纽带刊刻佛经的情况在房山石刻中占据最大比例。他从石经的刊刻内容中,探知一定程度亲族关系的影响。一方面,家族成员通过宗教活动的形式相互联结,另一方面, 体现我国古代边缘地区政治宗教的相互影响。刘琴丽先生在《唐代幽州军人与佛教——以lt;房山石经题记汇编gt;为中心》提到在唐刻房山石经中,军人所刻石经数量庞大。他认为这一事实不仅给展现了唐代幽州军人的刻经情况、刻经原因以及祈福内容,而且,透过这些题记,还能看出隐藏在其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佛教成为中晚唐幽州军人政治宣传的工具,军界的动荡局面,浓厚的地域主义观念)
有关刻经缘由的研究。冯金忠先生在《幽州镇与唐代后期人口流动-以宗教活动为中心》中注意到:晚唐时期,河北地区石经山巡礼之风很盛。根据巡礼石碑的题记,题名多出于祈求自己和家人平安、去病消灾、延年益寿、官运亨通等。
有关宗教网络与地域联系的研究。冯金忠先生在《幽州镇与唐代后期人口流动-以宗教活动为中心》中还关注到僧传和房山石经中记载的巡礼和刻经活动,认为唐后期的高僧足迹遍布幽州境内。其中以石经山为中心的地区存在周期性的人口流动(僧尼和佛教信徒多选择四月八日佛诞节、二月八日释迦牟尼得道日等日子进行巡礼题名、上经。),这些巡礼活动大多发生河北藩镇,还有相当数量来自京畿和顺地藩镇。赵超先生在《房山云居寺石经唐代题记研究》中则专门对唐刻房山石经的造经题记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房山云居寺石经的兴造,得到了城市工商业者、地方官员以及附近寺院三方的积极支持,形成了一个以幽州城市为中心,以各地寺院为结合点,遍及幽燕地区各县农村,分布广泛的网络结构。赵超先生还关注到了造经数量的变化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是密切相连的,唐代后期刻经数量的减少,应该是晚唐时期政治、经济形势逐渐恶化的直接表现。总之,有关于唐代幽州地区佛教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硕,学者们从各角度对幽州地区乃至整个河北地区佛教受影响较小的原因作了探究,对于房山石经的相关刻经人群和刻经地区也作了初步研究,但是有关于唐刻《房山石经》中刻经人群信仰的进一步研究还有待增加,本文通过对唐刻房山石经篇目中的不同身份刻经人群的信仰倾向研究,

可以增补这一块的空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房山石经作为我国现存佛教石经中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唐代佛教发展变化的有力资料之一。

本文尝试对唐刻房山石经的篇目进行具体研究,将刻经人群的具体身份、刻经缘由、刻经时间、刻经经典(造像)进行汇编并分析,再结合“会昌法难”事件前后幽州佛教的具体变化,探析不同身份刻经人群的信仰倾向,进一步了解唐代中后期整个幽州地区佛教的发展变迁。

(2)预期目标:
1.以《房山石经》的唐刻部分为主,整合并分析其刻经人群的具体身份与人群分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唐刻《房山石经》的一手文献进行研读,分析整理,从唐代不同刻经人群的信仰着手,再结合学界既有的成果与资料研究,分析研究唐代不同社会人群的信仰,理清唐代幽州地区佛教发展变化的脉络,了解唐代河朔三镇地区佛教发展的情况。

(2)研究步骤:
1.确定大体方向 2.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汇编 3.分析找到论文可行课题并确定 4.阅读课题一手文献进行深入探究 5.总结探究结论,进行论文撰写

4. 参考文献

原始文献:
(1)刘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3)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
(4)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5)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研究论著:
(1)管仲乐:《幽州地区佛教与世俗家庭探略——以唐刻房山石经为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年
(2)冯金忠:《幽州镇与唐代后期人口流动——以宗教活动为中心》,《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 年
(3)冯金忠:《唐代河北藩镇与地域社会》,《唐都学刊》,2010 年
(4)刘琴丽:《唐代幽州军人与佛教——以lt;房山石经题记汇编gt;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11 年
(5)松浦典弘:《唐代河北地区藩镇与佛教》,《大手前大学论集》,2009 年

(6)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年

(7)尤李:《唐代幽州地区的佛教与社会研究现状评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 年

(8)尤李:《论安史之乱和会昌灭佛对唐幽州佛教的影响——以lt;大唐云居寺故寺主
律大德神道碑铭并序gt;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5 年
(9)尤李:《早期幽州佛教研究札记四则》,《佛学研究》,2017 年
(10)严耀中:《会昌灭佛后的湖州唐陀罗尼经幢──兼论武宗灭法对佛教的影响》,《佛学研究》,2000 年
(11)赵超:《房山云居寺石经唐代题记研究》,《考古学研究》,2006 年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2024年12月至2024年3月 确定论文选题,接受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下达的任务
书,并按任务书要求完成资料收集等前期准备工作。

2. 2024年3月 完成开题报告。

3. 2024年3月至4月 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