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废与抵抗:对“丧文化”的解读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两年,#8220;丧文化#8221;在都市年轻人当中不胫而走。
葛优躺、北京瘫、网红青蛙pepe、四肢的咸鱼、日本卡通形象懒蛋蛋、马男波杰克,以及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等走红网络,随之出现的是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开来的-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8220;丧文化#8221;。
#8220;丧文化#8221;现象的代表符号传递的是一种的颓废自嘲式信息。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首先,本文会结合当前中西方研究定义#8220;丧文化#8221;的内涵与外延;探讨#8220;丧文化#8221;具体在当下生活中的表现符号。
其次,本文将致力于探讨#8220;丧文化#8221;产生的动因,动因将从社会背景即当前的社会现实方面展开分析,同时也会结合文化背景来探讨,具体会根据以上对于#8220;丧文化#8221;的定义中#8220;丧文化#8221;是否是亚文化中的一种展开,亚文化是否是滋生#8220;丧文化#8221;的文化土壤,#8220;丧文化#8221;产生的原因与#8220;亚文化#8221;产生的原因是否有交集点。
具体可以和美国#8220;颓废的一代#8221;以及日本的#8220;宅文化#8221;进行对比分析,在几者的内涵、表现以及产生等原因方面进行横向对比。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溯源#8220;丧文化#8221;现象出现的具体时间几乎不可能,据目前资料来看,#8220;丧文化#8221;现象首次跃入中国大众眼帘是由于明星大张伟2016年提到的#8220;北京瘫#8221;的流行,而葛优在 1993 年播出的《我爱我家》中客串人物季春生的剧照无疑 #8220;北京瘫#8221;动作的典型呈现。
借由以上的原因,#8220;丧文化#8221;之风似乎一夜之间吹遍了大江南北。
从时间来看#8220;丧文化#8221;属于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当前我国对于#8220;丧文化#8221;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中国知网目前显示有关#8220;丧文化#8221;的直接相关文献共有36篇,其中2017年19篇、2016年7篇、其他年份10篇,其中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发表了《丧文化:从习得性无助到#8220;自我反讽#8221;》一文进行了意简言赅的分析,学者周培树则从语言模因论来看网络热词#8220;葛优躺#8221;及背后的#8220;丧文化#8221;,学者施蕾则结合当前的#8220;直播#8221;以及#8220;草根文化#8221;对网络#8220;丧文化#8221;现象进行了解读,另外还有意雯以《#8220;丧文化#8221;流行精神瘫痪需警惕》,陈然以《自嘲何尝不是一种智慧》等短篇的评论发表了各自对于#8220;丧文化#8221;的看法;同样也有学者分别从新闻传播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大学生主体等几个角度对#8220;丧文化#8221;进行了研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22.11收集、整理中外文资料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正式确定课题第二阶段:2022.12-2022.1 开展问卷调查,撰写提交论文初稿及中期检查表第三阶段:2022.3-2022.5修改论文初稿,提交外文文献翻译稿第四阶段:2022.5进行重复率检查,提交论文定稿版第五阶段:2022.6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5. 参考文献
[1] 意雯. #8220;丧文化#8221;流行 精神瘫痪需警惕[J]. 天风,2016,(12):47. [2] 陈然. 自嘲何尝不是一种智慧[J]. 学苑教育,2017,(05):61. [3] 杜骏飞. 丧文化:从习得性无助到#8220;自我反讽#8221;[J]. 编辑之友,2017,(09):109-112. [4] 周培树. 从语言模因论看网络热词#8220;葛优躺#8221;及背后的#8220;丧文化#8221;[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1):264-265.[5] 长 余.#8220;小确丧#8221;:年轻人自嘲和解压的方式[N]. 新华日报,2017- 07- 21. [6] 施蕾. 无力颓废与抵抗消解--网络#8220;丧文化#8221;现象解读[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68-175 177.[7]萧子扬,常进锋,孙健. 从#8220;废柴#8221;到#8220;葛优躺#8221;: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8220;丧文化#8221;研究[J]. 青少年学刊,2017,(03):3-7 31.[8] 胡泳. 新词探讨:回声室效应[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06):109-115. [9] 张昊,朱舜,陈婧. 护理学生生物化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的归因与预防、转化策略[J].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5):2388-2390. [10] 周国韬. 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再析[J]. 心理科学,1994,(05):297-301. [11] 尤凯港,嵇红亮. #8220;丧文化#8221;浪潮中大学生的角色分析[J]. 传播力研究,2017,1(06):196.[12] 卢文静. 丧文化游戏想告诉我们些什么[J]. 计算机与网络,2017,43(17):25. [13] 徐川. 在#8220;丧#8221;与#8220;燃#8221;之间走近青年[N]. 新华日报,2017-07-21(013).[14] 施蕾. 无力颓废与抵抗消解--网络#8220;丧文化#8221;现象解读[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68-175 177. [15] Abramson L Y, Seligman M E P, Teasdale J D. (1978).Learned helplessness:Gritiqueandreformulation.Journalof Abnormal Psychology, 87, 1974 [J]. 1994,17(5):297-301.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