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细-开题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施蛰存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性探讨开题报告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施蜇存,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推动者和现代派小说的主要代表,他的一生开了四扇窗,即文学创作、外国文学翻译、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碑帖研究。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重要地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创作涉及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手法,对于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来说,是很有特色和研究价值的。人们对施蛰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心理分析特色的研究

施蛰存依靠心理分析小说,让自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了一席之地,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刻画,对性爱心理的大胆描写,使数十年来文学评论家对施蛰存文学创作评价的褒贬不一。

苏雪林对于施蜇存的作品十分偏爱,视其小说集《将军底头》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通过“二重人格冲突”、“变态性欲的描写”、“近代梦学的应用”三个角度,分析了施蜇存小说的“心理分析”特色。

但是“左翼”文学界对施蛰存的批评基本上是否定性的,钱杏邨的年度总结性长文《一九三一年中国文坛的回顾》更是这种错误的历史标本。文中引用楼适夷的文章批评施蛰存的“新感觉主义”,说:“适夷的批评与指示是完全正确的,不但他所论的两篇是如此,就是想尝尝丈夫所做的蓴羹的味道的弗洛依特式的心理描写的《蓴羹》,和由于爱不着潘金莲而加以杀害的变态恋爱心理描写的《石秀》也是如此; 总之,施蛰存所代表的这一种新感觉主义的倾向,一面是在表示着资本主义社会崩溃的时期已经走到了烂熟的时代,一面是在敲着金融资本主义底下吃利生活者的丧钟。”

满健认为施蛰存的心理小说以现代心理科学为基础,对性欲心理、性变态心理、怪诞理、女性心理等复杂多元的心理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从而拓宽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展示了多层次、多侧面的精神空间。施蜇存的探索,对中国小说现代性的确立,对人们认知自身的精神世界,对心理小说创作本身,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二、 二、施蜇存与新感觉派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近些年来,文学界的一些理论者根据施蜇存当年与穆时英、刘呐鸥的交往,或他的小说中一些与新感觉派作品相似的因子、手法,就给他冠上新感觉派称号。如在有的著作中说“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风为代表的新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

但是楼适夷针对施蛰存的《在巴黎大戏院》与《魔道》,认为两篇小说的内容,“几乎是完全不能捉摸的。一个有闲阶级的青年,和一个摩登女子在影戏院中的一段心理纠葛(《在巴黎大戏院》),或是一个作Week-end旅行的Salargn-an,一段怪异的心理幻象(《魔道》)”,作者“也许是受了法国最近流行的surrealism的影响,但比较猎涉了些日本文学的我,在这儿很清晰地窥见了新感觉主义文学的面影,甚至是有一派所谓 Nonsense 文学者的面影,但是无论是surrealism或新感觉派和Nonsense文学,他之产生,是有共同的社会阶级的背景的。”“这便是金融资本主义底下吃利息生活者的文学”。这种吃利息生活者,完全脱离了社会的生产组织,是为着消费与享乐而存在的,他们只是张着有闲的眼,从旧社会的崩坏中发现新奇的美,用以填补自己的空虚。“新感觉主义的美,总是离不了浓郁的Erotic和Gro-tesque的”,作品中人物的“一切都是变态的性质”,那种非写实的幻觉,“又是充分地脆弱畏缩的灭落阶级的心理感觉”。楼适夷肯定施蛰存“曾经写过《追》那样的刚捷矫逸的作品,也很写实地写过《阿秀》那样现实的作品”,批评他是“在一个巨大的白的狂岚之下”,“只图向变态的幻象中作逃避”,希望作者不要“光瞧见崩坏的黑暗的一面”,而要看见“另一个在地底抬起头来的面层”。

崔银河的《论施蜇存与新感觉派的关系》纵观施蜇存当年的小说创作,却能明显感觉到他与新感觉派之间的差异;通过分析施蜇存小说和新感觉派作家创作的不同点,借此证明两者之间的不同。还有王福湘的《心理分析与新感觉派之辩》旨在为施蜇存正名,不要将他归为新感觉派。

三、三、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

新感觉的代表作家有施蜇存、刘呐欧、穆时英,他们笔下的城与乡是不同的,有些人认为“如果说,从日本回到上海的望族之子刘呐鸥引领了‘新感觉’的风尚,一派少爷作风的穆时英是当之无愧的‘鬼才’;那么,施蛰存则是一位优秀的‘新感觉调和者’。当穆时英、刘呐鸥运用新感觉的技巧任意涂抹上海印象时,施蛰存则时时顾及上海周边的小镇,往返于摩登上海与朴实松江之间,作品因此而少了几分夸张与放纵,多了几分自然安详。”这几分古典意境的书写让施蛰存笔下的“回乡”挣扎而多情,“进城”悲哀而辛酸。

王玲宁的《新感觉派作家施蜇存、穆时英创作异质论》从文化修养、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审美追求三方面分析了他们创作风格的迥异,从而得出了创作的个性自由与文学所具有的独立品格之间的联系。施蜇存的作品人物痛苦挣扎却带来喜剧性的审美效应,穆时英的作品人物快乐却蕴含着凄苦的悲剧性效应,这种鲜明的对比正显示了二人相异的审美追求。施蜇存和穆时英的作品最鲜明的差异在于他们各自受到了不同的外国文学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他们主要艺术方法的差异。比起施蜇存来,穆时英更注重直观感觉的采用和外在氛围的营造。

四、四、小说创作的研究

黄忠来、杨迎平认为在接受外国作者影响上,施蜇存特别着意于奥地利作家施尼茨勒,特别是在小说中刻意表现变态性心理,运用细腻的内心独白,都有很重的印迹,但他在借鉴的同时,又试图超越原作,并保持了独有的中国文学特色。

小说创作中的人性主题,傅军从人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探讨施蜇存的都市小说对文学表现 “人”的深刻理解揭示其文学理念中现代意识的独特性认为其作品中人的生物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群体性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斗争但侧重描写人的自然属性以挖掘人的原始生命状态来表现复杂深刻的人性很好把握了当时上海特殊的都市文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精神。高燕认为施蜇存的小说几乎没有用浓墨重彩来渲染现代都市生活的繁华和快速的节奏,也没有在作品中任意展示男女之间肉体的诱惑和赤裸裸的欲望。对于都市人,施蜇存的书写主要着眼于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精神上的压抑、孤寂和忧郁,以及在强大社会压力下的生存困境,并以此揭示了都市人的失意和艰难客观上起到了关注个体的人,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

还有些学者研究了小说的叙事结构,都市小说叙事的二元结构,施蜇存是现代都市小说创作中特别关注人类精神家园的海派作家,他的小说的叙事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立冲突、过渡融合。本文通过对他前后期代表小说文本的解析,从叛离乡村到厌恶都市到最后重返乡村三个阶段探讨其二元叙事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并从中国文学的传统叙事意识和作家小说创作活动两方面分析这种结构的特质和成因。

从叙事伦理的角度进行研究,施蛰存在《善女人行品》中,通过不同叙事策略的选择,在心理分析和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展现了文本背后一直被忽视的婚姻家庭故事和夫妻间的微妙关系,表现了作者潜意识中渴望构建的和谐新型的夫妻伦理关系,这也是乱世中的一种伦理诉求。在女性描绘分析中从男性作家塑造女性形象的特点谈起,探讨施蛰存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塑造视角:他更加关注女性隐秘心理的描写及家庭生活中的女性,从而确定其在现代文学史上女性描写的开创意义。

五、 五、施蜇存小说中的感伤情调的研究

感伤情调是“五四”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尤以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为典型代表,郁达夫之后,“感伤”已经是一个稍显过时的话题,然而对施蜇存个人而言,这却是一个重要、却不知不觉被忽视的研究方向。对施蜇存小说感伤情调的研究,既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观照施蜇存小说创作的整体情况,又能深入施蜇存的内心世界,探查施蜇存小说创作的心理机制、审美机制等,从而从各方面对施蜇存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张淑娅认为小说扫描的是上海这个国际化都市的大全景,人物覆盖了都市社会各个层面,但主要是作为中产阶级的都市男女。虽然表现的是部分国民的生活,一小部分都市人的生活,但却是存在着的,而且是和都市紧密相连的。他们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打量着自己的都市生活空间,一面是认同,一面是批评,一边是留神注视,一边是躲闪不及。他们对现代文明带来的一切感受是矛盾的:对都市现代化交通、生活设施、快节奏的生活感到新奇而又刺激,对工业化带来的人性的压抑、扭曲又感到痛苦。肉身,深埋于都市物质的快感里,心灵,却是持久而倔强地试图逃离都市的尘嚣。在一种极度矛盾的状态中生活的人们,总是难以逃出都市所设置的藩篱。在这都市藩篱中人们始终无法摆脱自身的生存悖论。

研究目的:

通过对施蛰存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探讨其悲剧性的成因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内涵。

研究意义:

施蜇存自己说:“甚至有一个时候我会想,我的生活,我的笔,恐怕连写实的小说都不容易做出来。倘若全中国的文艺读者只要着一种文艺,那我有搁笔不写。否则我只能写我的。”这种表白体现了他对自己创作的追求,正是这种自由,可以让我们读者有更好的审美感受。

施蜇存以男子之笔绘女子之心,他关注各个层面的女性,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困顿与挣扎,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了解到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对于当代的社会也有启示和意义。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探讨施蜇存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性,分析小说中女性悲剧性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产生的原因,由此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一、何谓悲剧性

二、女性悲剧性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

(一)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女性的悲剧的婚恋观

(二)得不到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

(三)都市下层女性的悲凉

三、女性悲剧性的原因

(一)作者阐述的原因

(二)社会原因

(三)女性自身的原因

四、探讨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一)揭露出封建思想对人的禁锢

(二)唤起女性的意识

(三)女性悲剧性的价值

五、结语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施蜇存作品及有关施蜇存作品及研究的各种文献从而获得相关资料,进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施蜇存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性。

2、文本细读法,细读施蛰存的文章。

步骤:

1、阅读施蛰存的作品集,对其中的女性悲剧性进行探讨。

2、初步设定论文写作大致框架、思路,写作开题报告。

3、与指导老师一道明确论文写作框架、思路,开始论文初稿写作。

4、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最后定稿。

4. 参考文献

[1]苏雪林.心理小说家施蜇存[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2]沈从文.论施蛰存与罗黑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3]何永芳.论《善女人行品》的叙事理论[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4-78.

[4]钱杏邨.一九三一年中国文坛的回顾[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5]傅军.自然人对社会人的抗争——施蜇存都市小说的人性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6(24):170-171.

[6]廖文芳.感伤:新感觉小说的都市色调[D].广东:暨南大学,2005.

[7]曾琦.论施蜇存小说的感伤情调[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8]张淑娅.感伤的都市色调——中国新感觉派小说解读[J].社会科学家,2006(2):65-68.

[9]王福湘.心理分析与新感觉派之辩——为施蜇存正名、与严家炎商榷[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2):22-28.

[10]楼适夷.施蜇存的新感觉主义——读了《在巴黎大戏院》与《魔道》之后[J].文艺新闻,1931(33).

[11]严家炎.论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J].中国社会科学,1985(1).

[12]崔银河.论施蜇存与新感觉派的关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3(3):70-73.

[13]傅军.施蜇存都市小说叙事的二元结构解析[J].文教资料,2008(34):17-18.

[14]李萌.以男子之笔绘女子之心——《善女人行品》女性描绘分析[J].淄博师专学报,2013(2):61-63.

[15]边祥凯.试论施蛰存都市小说的边缘意识[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5-94.

[16]王玲宁.新感觉派作家施蜇存、穆时英创作异质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2(3):5-7.

[17]高燕.“魔道”碰壁之后——论施蛰存后期小说的人性主题[J].怀化学院学报,2009(10):84-86.

[18]满建.论施蜇存的心理小说及其文学史的意义[J].宿州学报,2014(3):200-202.

[19]黄忠来,杨迎平.借鉴与超越:施尼茨勒小说的中国版本——论施蛰存的小说创作[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31-35.

[20]严家炎.新感觉派小说选[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1]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2]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3]巴金.施蛰存——心理小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4]施蜇存.十年创作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 工作计划

1 2022-10-15——2022-11-10 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 2 2022-11-19——2022-12-10 完成资料索引,阅读资料 3 2022-12-11——2022-3-11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4 2022-03-14——2022-03-25 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5 2022-03-21——2022-04-30 完成论文初稿 6 2022-05-02——2022-05-13 完成论文修改稿 7 2022-05-16——2022-06-03 交定稿,指导老师审读论文 8 2022-06-06——2022-06-17 老师评阅论文,学生准备答辩 9 2022-06-17——2022-06-20 论文答辩 10 2022-06-22——2022-07-10 毕业论文工作总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