リサイクルから見る日本人の節約意識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飞速增长。但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模式导致大量废弃物生成,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日本为减轻废弃物带来的社会环境压力、缓解环境污染伴随的“公害病”,减少废弃物生成、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近几十年来日本采取了很多与此相关的对策。
在日本,吉田文和(2004)从经济学角度对日本垃圾分类、物品回收的发展现象出现的成因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中村三郎(2001)分析了日本废弃物处理方式的变迁,发现物品回收处理体系日渐完善,但是这一类研究依旧十分罕见。
在我国,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的研究集中在生态领域,从经济学或教育学角度研究垃圾回收分类这一类案例并不多。李超(2008)对日本的废弃物回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但其基于日本经济和社会政策进行的探讨,并没有在环境教育这一话题上进行研究,日本人的环保节约意识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受地理位置这一客观因素影响,日本长期处于资源匮乏的状态。日本民众的节约意识早已贯穿于社会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运转方式的整体节约化过程中。日本人从小就接受节约教育,具有普遍的节约意识,从其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中可窥见日本人古来有之的节俭生活习惯与智慧。
首先,本课题从日本各地的垃圾分类调查入手,研究日本节约意识的成因。在世界范围内,每个国家都会致力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却没有一个像日本如此明显,受到了各方的关注。但是学界目前暂缺乏系统的对节约意识成因进行的研究。
其次,从日本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分类回收体系、物品回收相关法律体系以及社会环境教育体系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日本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并加上描述性研究方法和个案分析法。
研究步骤:
4. 参考文献
1) 吉田文和.循環系社会 持続可能な未来への経済学.[M].中央公論新社.2004.
2)论环境教育构筑日本循环型社会.[j].现代日本经济.2005(01):61-64.
3) 李卓.从家训看日本人的节俭传统.[j].日本学刊.2006(04):111-122.
5. 工作计划
| 1 | 第八学期 1- 6周: |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交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
| 2 | 7-13周: | 在教师指导之下撰写论文 [10周:交一稿; 13周:交二稿]。 |
| 3 | 14-15周: | 论文最后定稿,装订、上交。 |
| 4 | 16周或17周: | 论文答辩(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