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黙の螺旋」から見る日本人の集団意識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西方的大众传媒学中以德国大选为研究素材,诺埃勒-诺依曼(1980)在1974年的《传播学刊》上发表的论文为前提,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的理论,不久在全世界大众传播的领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对于理论的形成条件与假说的讨论意见不一,尤为胶着;日本集团意识源于农耕文化,个体劳动力无法完成水利灌溉等大型劳动工作,于是逐渐发展出社会共同体,出现了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在日本,集团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在有关日本人精神结构的讨论中,集团意识也是一个关注度很高的话题。
在国外,美国的卡兹(1981)、马丁(1986)和日本的池田谦一(1986)对沉默的螺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日本的中根千枝(1982)和吉野耕作(2013)等也在著作中研究过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提出日本人集团意识“与他人相同而感到安心,不喜欢个人的突出”的观点。
在我国,熊壮(2011)也通过研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四个前沿问题来解析该理论,提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人对意见环境的感知促成舆论的形成的观点;而崔崟(2004)是以“从集团性看待日本文化”为基础探究日本文化里的集团意识。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日本的集团意识是日本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当个人意见(或利益)与集体意见(或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为了不被集团所抛弃而迎合集体;而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在描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当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时,就会积极地加入讨论,但如果发现观点无人或很少人理会(或遭到群起而攻之),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选择沉默。集团意识是出于“害怕孤立”的心理和怕被“社会道德标准”所批判而选择迎合集体,其实质与沉默的螺旋的“道德因素”和“害怕孤独”假说一致,集团意识的畸形发展或将导致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使得人们在判断事物时有失客观和公正。
首先, 以《沉默的螺旋》一书为基础,通过新闻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角度来阐释该理论的基本内容、研究现状和形成条件,并解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分析理论所涉及的实际社会情况。
其次, 阐释日本人集团意识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因、介绍集团意识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结合社会热门事件及相关媒体报导,分析出于“集团的一致道德观”和从众心理而导致集团意识的形成,并列举集团意识的发展对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并加上描述性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
研究步骤:
4. 参考文献
1)大森和夫,大森弘子等. 日本(下)[m].国際交流研究所.2010.
2)诺埃勒˙诺依曼.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3)荣桂艳. 浅谈日本人的集团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02).37-38.
5. 工作计划
第八学期 1- 6周: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交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7-13周:在教师指导之下撰写论文 [10周:交一稿; 13周:交二稿]。
14-15周:论文最后定稿,装订、上交。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