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泽贤治童话中的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宫泽贤治,日本家喻户晓的诗人和童话作家,除此之外,他还活跃在农业、哲学、宗教等领域。1896年,宫泽贤治出生于日本东北地区贫困的岩手县花卷町,他的家境富有,但是他所在的岩手县土地贫瘠,风灾、雨灾不断,自幼目睹农民的悲惨生活,宫泽贤治对身处困苦之中的劳动民众寄予了无限同情。为改变农民的生活窘境,宫泽贤治亲赴农村任教并指导农作物栽培,为解决稻热病和旱灾,奔波劳累,终因积劳成疾卧床不起。1933年,宫泽贤治与世长辞,年仅37 岁。正因为宫泽贤治在农业方面的巨大投入,《宫泽贤治的内心世界》中,李红旗认为宫泽贤治是有着亲农情愫的,“他的大半生,几乎是全心投入农业改革及土壤改良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将自己改革农村的理想以文学形式表达出来,创作了大量独具特色的诗歌和童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无不体现出他立志改变农村面貌的理想及无限憧憬。仅在《古斯克布多利传记》中就涉及到养蚕、种稻和化肥”。在李红旗看来,宫泽贤治对于农村改革是有着理想与志向的,而这些志向都源于宫泽贤治对农民的同情与亲近。
《宫泽贤治童话文学艺术探索》中,同样提到了宫泽贤治农业改革者的身份,“他一心一意投入土壤改良运动中,希望改善农民的生活”,然而巴娜认为宫泽贤治在农业上做出的举动更多地是出于宫泽贤治理想主义者的内心,“宫泽贤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以说他一辈子都活在自己的理想中。他燃烧着自己不间断地进行着文学创作,把个人理想和世界观寄寓在作品中”。
马丽丽在《和平主义者——宫泽贤治》中提出,宫泽贤治的一生都处于“黑暗时代”中,“贤治所经历的‘黑暗时代’大体包括:日清战争(1894 ~ 1895)、日俄战争(1904 ~1905)、东北地方大饥馑(1906)、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米骚动(1918)、西伯利亚出兵(1918 ~ 1922)、三一运动(1919)、战后恐慌(1920)、关东大地震(1923)、金融恐慌(1927)、三一五事件(1928)、满洲事变(1931)、退出国际联盟(1933)”。正因几乎一生都生活在战争中,宫泽贤治才会对战争如此的排斥,他亲眼见证过、亲身体会过战争的残酷,所以他怀着“只有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获得幸福, 才能有个人的真正幸福!”的信念。这个信念是宫泽贤治在农业领域的活跃最根本的原因,马丽丽这样认为。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 宫泽贤治童话中形象的分析
1 动物形象
1 狐狸形象的有善有恶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4. 参考文献
[1]李红旗.宫泽贤治的内心世界[j].价值工程,2011(5)
[2]巴娜.宫泽贤治童话文学艺术探索[j].理论界,2011(9)
[3]马丽丽.和平主义者——宫泽贤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
5. 工作计划
2022年2月15日—2022年2月28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2022年3月1日—2022年3月15日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22年3月16日—2022年4月15日 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22年4月16日—2022年6月1日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