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研究——以南京市18家劳动争议调解中心为例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本课题的意义
在我国,基层劳动争议调解作为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劳动争议处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被称为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第一道防线。随着我国改革深入推进、社会加速转型,劳动关系呈现市场化、法制化、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也随之增强,劳动争议案件快速增加,且情况复杂,诉求多样。相伴而来的是我国法律工作者所承担的司法负荷越来越重,这就愈发体现了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的重要性。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并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劳动争议基层调解机构由三部分组成,即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对于改革并完善我国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现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复杂化、多样化的劳动争议案情既增强了对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的需求也加大了调解难度,而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基层调解机制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难以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无法充分发挥解决劳动争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 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经济、社会环境相对较好的江苏省南京市研究区域,以南京市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为调查对象,通过对相关问题及信息的调查和获取,了解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人员配备、调解程序设定及调解效果、效率等相关方面的情况,从而对如何完善基层劳动争议调解体系提出相应的看法与建议,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实践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地区基层劳动争议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提供借鉴学习的理论参考。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1)访谈与问卷调查法。设计一份关于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服务现状的调查问卷,在南京市各区县分别随机调查2-3个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以调查问卷提纲表为主要依据,面访提问有关工作人员,取得调查数据资料。
(2)定量分析法。对于回收的问卷,借助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进行处理,大量原始数据的处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借助spss等软件来完成。
4. 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的特色之处在于研究对象的选取特色。
目前,南京市114个街道(镇)全部设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调解率达到89%;同时联手司法部门设调解工作室和法援中心,这一经验被人社部作为南京模式向全国推荐。
1. 114个街道(镇)设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时间 项目研究计划 进展成果 2013年4月6月 阅读相关文献和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完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13年9月11月 完成调查问卷 调查所获得的数据 2013年12月2014年2月 学习统计软件,在毕业论文系统里完成选题申报及开题报告的撰写 开题报告 2013年3月4月 完成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数据分析报告 2013年4月 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论文草稿 毕业论文初稿 2014年5月 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修改与完善毕业论文,完成答辩前论文定稿 毕业论文定稿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