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午战争看梁启超与内藤湖南对华观的转变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研究意义:
1894年7月,中日之间爆发了近代以来两国的首次大战。以此为界,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深渊;日本则一跃成为东亚强国,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甲午战争是日本对华观发生根本性逆转的历史分水岭,日本由认识上的蔑视转向了行动上对中国的征服。无论是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甲午战争研究论,还是日本因甲午战争而对中国产生征服的野心,都是源自甲午战争本身所衍生出来的联动效应。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对峙和融合下,中国思想学家如何定义中国在这个阶段的发展与蜕变同样值得深入思考。
本文主要以甲午战争为例,通过梁启超与内藤湖南的相关文字作品的对比来探究他们战争前后对华观的转变。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学家,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此外,作为文化民族主义者的内藤湖南来说,自甲午战争开始,其对于中国的看法既有时代性的变化,也有主观性的守旧。这种多层面和纬度的触动,极具启发性也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期以触及我们对本国文化思想发展的反思,对个人世界观的反思,对日本中国印象的理解。如何在保持本国文化思想独立性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保持我国矗立文化之林不动摇,更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1)本课题旨在对比研究甲午战争前后梁启超与内藤湖南对华观的改变,进而从时代性与主观性上研究同一历史背景下中日文化等各方面观念差生差异的原因
(2)探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文人学者对变法改革的认识,从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了解日本对近代中国的危机意识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1)文献研究法:通过知网及其他权威机构查找相关文献及论文,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甲午战争前后梁启超与内藤湖南对于中国将来的发展建设不同的看法。
(2)比较研究法:对甲午战争前后梁启超与内藤湖南的对华观进行考察,寻找两位学者之间的共性,寻找其异同,探求中日文化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4. 研究创新点
(1)国内对于内藤湖南的大部分研究都是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内藤湖南的日本中国学,而另一方面的梁启超相关研究着重于变法改新,少有将同历史背景下的两位学者进行比较。本文通过比较相同历史背景下中日两国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对华具有的观点,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现实意义。
(2)能够学习日本对于近代汉学的危机意识,帮助国内吸收借鉴日本对外来文化的融合方式,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建立文化自信,对今后中日文化交流建设提供借鉴。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2019.10——2019.11)
与指导老师讨论,查阅收集资料,确认课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