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的文学美学内涵及其汉译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选题意义:
(1)更好体味日本“物哀”文化。近些年来,西方文论在中国风靡盛行,独霸中国。中国人的视角被西方本身的文化所局限,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西方人自己的作品,或是经由西方人之手的译作,其中不免充斥着文化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动和丢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中国人对其他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为此我们中国人自己对原文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2)更深入了解日本文学。日本作为一个实力强大的邻国,近些年来与我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愈来愈频繁。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源氏物语》中译本的问世,日本重要美学思想之一的“物哀”也逐渐走进中国民众的视野。“物哀”作为日本独有的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概念是十分模糊且难以把握的,但这种思想充斥在日本文化的各个角落,不少日本作品中都有其体现。因此,“物哀”在中国的译作对于中国民众正确把握日本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将打破中国读者长期以来被西方译作所设置的桎梏,也会是我国在日本文学研究上的一个新的突破。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1)国内现有的对“物哀”概念的译介中,对“物哀”的翻译并不一致,翻译界对“物哀”的译法也尚无定论。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推进国内关于这项研究的进程,特意归总了一部分现有研究并融会贯通地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2)近些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不仅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紧密,文化之间的碰撞也越来越多。日本作为一个亚洲的西方国家,对我们在文化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日本的动漫深受中国民众喜爱,日本书籍也在中国大卖,因此我们了解日本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本次的研究以中日文化交流渐深为背景,选择了这个日本美学上的 “物哀”这一概念。笔者浏览了大量关于“物哀”以及“有关物哀的译介与传播”的文献资料,对“物哀”有了一定自己的理解之后,与老师交流,对此概念进行完善,一点点剖析其文学美学内涵,意在使加深读者对日本文学、文化的理解。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本项目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物哀”的文献,初步了解了“物哀”的起源、内涵及发展,对“物哀”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着重查阅“物哀”开始传入我国时,译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针对《红楼梦》这部著作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物哀美”,从“物哀”角度赏析非和文化发展而来的与“物哀”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文章,通过汇总分析,阐述了“物哀”所具有的审美高度及文学上的共通性。
(2) 思维方法: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物哀”的全面内涵,不断章取义,并比较中日表达“物哀”情感的文献著作,捕捉特殊性,把握普遍性。
4. 研究创新点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关于“物哀”的译介问题,学术界倾向于保留原来特色,以期不使“物哀”过于本土化,从而影响日本文化的传播。我虽然赞同这个观点,但本研究更突出“物哀”所具有的普遍审美价值。本项目在不混淆“物哀”与本土文化感物兴叹这一前提下,指出“物哀”是人类具有的普遍情绪,使国人易于理解,从而产生共鸣。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项目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1)2019年9月初-2019年9月中旬,与相关教师详细沟通,搜集资料,确立研究方向。
(2)2019年9月中旬-2019年9月末,整理已有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搜集课题有关资料。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