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生死观比较研究——以《在城崎》和《我与地坛》为中心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意义
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渊源颇深,表象上有较多相似之处。但是,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中日两国在文化性格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的原因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本论文选取中日文化中的生死观进行比较剖析两国文化的异同。并且以志贺直哉的《在城崎》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剖析这两位作家在各自作品中的生死观。日本近代作家志贺直哉在《在城崎》这部小说中阐述了对生与死的思考。另一方面,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则通过《我与地坛》叙述了关于生命的深入观察和思索。两人虽经历过劫后余生的悲惨遭遇,但他们关于生与死以及身边事物的态度又各有千秋。本论文以《在城崎》和《我与地坛》为中心,通过比较志贺直哉与史铁生的生死观,探讨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因为了解其异同点而能更加尊重两国的文化差异。这对于进一步的理解异国文化和更好的与之交流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通过中日两国文化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生死观,结合两国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来探究中日两国的生死观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
二、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许多专家、学者写过许多优秀的极具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要研究的课题,特别是本课题需要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对比和探究。
2、对比分析法。中日两国生死观形成差异的原因应从多角度进行对比,并以大量文献资料来分析佐证。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内容角度的匠心。研究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文章有很多,但从史铁生和志贺直哉的两部具体作品入手研究的很少。本课题的研究限定在《我与地坛》和《在城崎》之间的生死观比较。前人的研究多着眼于两国文化进行比较,国家文化内容过于宽泛,不具有特殊性,很少有将具体的两位作家的两部具体的作品进行对比。本课题在吸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跳出固有思维,以新的角度来比较和探究中日文化中生死观的异同,为后来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