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附和表达方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附和在日本文化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现在,附和语在日本人长期的社会活动和言语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习惯。在平时的对话中,听者不仅仅只是单纯地理解说者的话,更是通过附和语来表达自己在听着,理解,或表达自己对对方说的话很有兴趣。甚至可以说没有附和语的话,对话就难以顺利的进行。因此本文通过总结日本学者和在日学者以及中国学者和日语学习者关于附和语的研究,在学习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出目前研究的不完善之处。对日语学习者针对附和的学习和使用有所帮助,同时也有利于让更多人了解到附和语的重要性,促进中国学者对日语附和语的研究。
国内外研究概况:日本学者和在日学者相关的研究有,1993年藤原真理在対話における相づち表現の考察中以そうですか、そうですね等为中心,通过分析它的用法,显示出通过附和语表现对话人的立场,态度的情况。2004年権賢珠在日本語の語りの談話における相づちの談話展開機能中,主要以附和语的后续发话为焦点,从听者的积极推动明确附和语的展开谈话功能。2012年陽晶の相づちと発話権の交替に関する中日対照研究中分析汉语和日语母语者之间的对话,着眼于会话参与者是怎样使用附和语,来进行听者和说者的角色转换的中日两语言的对照研究。2006年陽晶的相づちの中日対照研究:使用場所という観点から中着眼于中日两语言附和语的使用位置,从各自的母语者的意识和实际运用的两方面分析,进行比较对比,以明确两者的差异为目的。最后,2002年大浜るい子の相づち使用と対人関係中统计出现的随声附和, 随声附和表现和使用频率等,调查随着对话对方的改变,附和语的使用频率和表现会出现怎么样的变化,明确附和语的使用和人际关系的联系。日本学者在日的学者关于随声附和的研究,主要是,以平时的会话为例,从随声附和的定义,表现形式,功能,中日对照,出现位置和使用频率等方面进行叙述的。
中国学者和日语学习者关于附和语的研究有,2013年孙萍萍的《对中国日语学习者附和语使用状况的考察》中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对随声附和的使用状况,功效的运用,使用时出现的问题点总结及误用等进行了总结分析。2015年孙秀秀的《附和语そうですか的语用功能浅析》中从日本电视剧的台词中,结合会话分析方法,从语用学方面研究附和语そうですか的功能。2009年刘娟的《关于日语采访对话中随声附和的语言表达形式》中从语用学的角度,根据日语采访对话,关于随声附和的现状及特点,随声附和的具体功能来进行探讨。还有,在采访对话中随声附和的表现类型和功能的作用差,个人差异进行考察。 2014年崔婧敏的《日语附和表达方式研究以日剧会话资料为中心》中以日本电视剧的会话资料为中心,考察了附和语的的表现形式、使用比例和功能等。2013年张丽的《日语中的附和表达与交流》中根据附和语的表达,将其分成十六个类别。2016年徐晓娟的《谈话类节目中附和表达的中日对比以表现形式为中心》中日谈话节目中,比较分析主持人和嘉宾的附和语表现的使用率,明确中日两国人都使用附和语的场合。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以日剧《昨夜的咖喱,明日的面包》语言形式的附和语为为研究对象,纪录日剧中的附和表现,并对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对附和的表达方式,使用率和功能的运用进行研究,从而明确该日剧中各种类型附和语的使用率极其语用功能。
内容:将日剧《昨夜的咖喱,明日的面包》会话中的随声附和的语言表现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定量分析,并将日剧会话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表现作为分析对象,运用语用论和会话分析理论,对随声附和的功能进行分析和阐述。这其中包含了随声附和的定义,表达方式,分类,日剧中各个表现形式出现的次数,统计出现的频率,分析高频率表达方式的语用功能,并分析与前人研究的差异之处和原因。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前的研究大多是围绕谈话类节目进行探讨,与日常对话相比,缺少了一些自然性。而且谈话类节目的嘉宾和普通日本民众相比,使用附和语的意识更强。因此,本研究是以日本电视剧的会话资料为中心,研究日本人附和的表达方式。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以日剧《昨夜的咖喱,明日的面包》的附和表现形式为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语言形式的附和语。首先,参考先行研究,对随声附和语进行定义。然后参考先行研究对随声附和语的表现形式的分类,将其分类。接着从日剧《昨夜的咖喱,明日的面包》中收集附和语,并记录下来。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好,考察在日剧对话中附和的表达方式,使用频率和功能,同时将从各个方面收集到的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最后比较自己调查的结果与之前学者的研究相比不一样的地方并分析其原因。
技术路线:以日剧的附和表现形式为为研究对象,在指定的一部日剧中搜集整理出全部的随声附和语,按照先行研究中附和语的表现形式的分类进行分类,在以表格的形式,将这些附和语出现的次数频率呈现出来,并讨论高频率附和语的功能。最后与前人研究比较分析。
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之处:之前的研究很少围绕日常对话来研究,大多是一些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或者是一些采访中的对话,缺少了一些自然性。并且谈话类节目的嘉宾和普通日本民众相比,使用附和语的意识更强,没有实际对话里的自然感。而且有的研究虽然也是从日剧中研究如同崔婧敏(2014)的研究,她是结合了多部日剧作为素材,个人觉得这样并不是特别好,统计出来的使用频率的可信度不是特别高。因此,本研究是以特定一部日本电视剧的会话资料为中心,研究日本人随声附和的表达方式,使用频率以及功能。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已经选定了一部日剧是2014年10月5日至2014年11月6日《昨夜的咖喱,明日的面包》,一共7集,整理出对话中全部的附和语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然后结合先行研究中的关于附和语的定义,和分类方式进行分类。并且一一归纳出现的次数,最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观察其使用频率,并与之前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讨论差异并分析原因。最后在以使用频率较高的附和的表达方式为对象,探讨研究其语用功能。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