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就业和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虽然有了显著提高,2014年粮食生产更是实现十一连增,但由于供求不平衡,多地呈现粮食短缺的状况。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农业生产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标的产品生产逐渐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生产格局转变,集约化特征愈发明显,农户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将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接受考验。
在工业化进程飞速的现代化社会,研究并帮助农业更好的发展至关重要。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农业人口剩余一直存在于我国农村,随着近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外流,非农就业率上升;随之而来的耕地闲置问题,使土地流转率上升,土地流转市场日益晚上,而土地流转的可行性又会反过来促进非农就业。
人员自由流动理论上能使价值最大化,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复杂条件,本研究主要关注此项人员重新配置是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利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库,重点选取江苏省周边地区进行分析,将影响因素分为非农就业、土地流转、要素投入、户主特征、家庭特征、村庄特征,考察各因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影响。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本研究将利用cfps数据库分析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将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为六类:非农就业、土地流转、要素投入、户主特征、家庭特征、村庄特征,选择这六类因素是因为农业劳动生产效率首先和人的能力有关,人的能力又由户主特征和家庭特征表现,其次又与环境机遇有关,由村庄特征表现,最后考察生产函数,劳动生产率还与要素投入相关。
这些因素均可在cfps数据库中找到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计算便可得出所需数据。
4. 研究创新点
农业生产效率研究由来已久,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
但将非农就业和土地流转的影响考虑进去的不多,本文将通过实证数据重点考察这两个因素。
得益于cfps数据库的全面,本项研究可以从家庭着手,不仅有家庭的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数据,也有人为因素的数据,可以从劳动者自身能力以及社会层面来分析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本项研究计划在3月底完成数据获取以及整理的工作,并在4月上旬完成数据分析的工作,接着从理论和经验角度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在写此报告时已完成对于基础数据的处理,预期能够按照计划开始回归分析,从而完成此项研究的数据分析工作。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