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体记忆的民俗节庆旅游开发研究——以古蔺大寨苗族乡踩山节为例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西南地区,众多少数民族凭借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俗节庆则是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方式,也是民俗地区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民俗节庆旅游在很多民俗地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宣传了当地民俗文化。然而民俗节庆旅游的开发也对当地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开发商为了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而忽视传统民俗文化的本质与规律,急功近利地进行民俗节庆旅游开发,导致民俗文化商品化现象严重,失真现象频频发生,使得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这种现状,如何对民俗文化进行合理开发,推动当地民俗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记忆理论被引入了多种学科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在民俗学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口头传承和身体传承,主要研究方法为访谈和记录等,这些特点都和记忆论有互通性。并且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具有集体记忆的生存空间对于寻找并进行自我定位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地区在长期较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居民会形成相应的集体记忆,而其所创造、共享、传承着的民俗,也是人类社会集体最为宝贵的文化记忆之一。因此,记忆与民俗的交叉研究,不仅可以为我们探寻民俗文化传承的本质提供新的方法,还能将民俗学研究与当下的旅游开发现象结合起来,更好地关注民俗动态,应对民俗旅游发展当下面临的问题。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拟将集体记忆理论与民俗节庆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案例地居民对于民俗节庆的集体记忆要素进行梳理归纳,还原民俗节庆原本的形态并将其与进行旅游开发后的现状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民俗节庆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建议。
二、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综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收集法
4. 研究创新点
第一,本研究拟将集体记忆与民俗节庆文化两个角度相融合,对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交叉提炼。目前将集体记忆与民俗节庆旅游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并且尚未有关于民俗节庆相关的记忆要素的研究与归纳,本研究希望能够基于当前理论进一步完善民俗节庆集体记忆要素体系,对民俗节庆集体记忆要素给出进一步的界定。
第二,国内在研究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中,对如何保持并体现地区特色民俗节庆文化这一问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有一些单纯移植国外发展模式的现象,所以本研究将分析找出基于居民集体记忆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联平衡点,以地区实际旅游发展现状出发提炼出具有价值和吸引力的集体记忆要素,最终提出相应的开发保护建议,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7年9月2017年10月:查找文献资料,初步确定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2017年11月2017年12月:收集、分析资料,依据评阅后的开题报告,理清论文思路;
2018年1月-2018年2月:完成案例地调研工作,整理分析相关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和完善;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