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细-开题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传统街区规划设计——以南京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为例开题报告

   

全文总字数:7111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1研究意义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科技水平在不断提升的道路上,也伴随着城市建设中日积月累的严峻问题。历史地段往往是一座城市最能体现其历史文化氛围与特色的遗存所在,但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城市开发的利益冲突一直是尖锐的问题。而在处理矛盾问题时,过去总是选择简单粗暴的城市更新模式以牺牲历史地段来获取平衡,这种方式已经使得大量原住民流离失所,远离记忆中传统的生活方式,使得城市每座城市失去了数千万年沉积而成的历史文脉与传统人文色彩。

南京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7-2020)》中确定了11片历史文化街区、22片历史风貌区和10片一般历史地段,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就是其中之一。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地处南京老城南地区,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遗存了大量的明清传统民居和古树名木,拥有较为完好的街巷空间格局,并且目前原住民尚存。但同时陈旧的街区也迫切需要更新的力量去重新激活这片空间的活力。

对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进行保护更新主要有历史意义、人文意义以及社会意义。

1)历史意义: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作为居住型历史风貌区,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宅街巷,通过渐进式与对该历史风貌区建筑及景观进行保护更新设计,更能有效保证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同时景观提升设计能增强人们对传统建筑的理解与感观。

2)人文意义:通过景观提升以及建筑保护改造对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进行保护更新设计,探寻历史文化遗存于现代城市文化发展相协调的途径,能够促进城市人文发展与丰富城市文化底蕴。

3)社会意义: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本身作为传统民居街区,保留着老南京独特的风味与特色。对该历史风貌区进行保护更新不仅能够将老街区与现代城市功能相融合,提升居民生活水平质量;同时对整个城南地区以及南京市区都能提供一处古色古香、文化底蕴丰富、新旧融合的活动场所。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国外研究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并通过国家立法来确定是近百年的发生的。国际上主要是欧洲各国最早形成成熟的保护体系与颁布相关法律法令条文。希腊早在1834年针对保护古迹颁布了相关法律。法国在1840年公布了保护建筑名单,并于1887年颁布了一部关于保护历史建筑的法令,首次提出人们应该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并指出政府应对文物建筑保护给予支持[1]。1913年颁布了保护历史性建筑的法令,法国还是最早立法保护历史街区的国家,1962 年制订了保护历史性街区的法令,称《马尔罗法》,规定将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划定为“历史保护区”,制定保护和继续使用的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严格管理,由此确立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新概念。而英国,1877年由威廉·莫理斯创建了“古建筑保护协会”。1882年颁布古迹保护法,保护21 项古迹,其中主要是遗址。1900年颁布第二个古迹保护法,保护的内容扩大到宅邸、庄园、农舍、桥梁等与历史事件有关或有历史意义的建(构)筑物。1953年制定保护历史性建筑物的法令[2]。1967年颁布《城市文明法》,保护“有特殊建筑艺术和历史特征”的地区,当时确定了保护区3200处。1974年修正《城市文明法》,将保护区纳入城市规划的控制之下[3]。日本是亚洲地区首个提出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并颁布法令的国家,1897 年制定《古社寺保存法》,1952 年综合《古社寺保存法》、《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国宝保存法》为《文物保存法》,1966年制定《古都保存法》。1975年修订《文物保存法》,增加了保护“传统建筑群”的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复苏以及物质生活的富裕,对文物保护的概念也逐渐从个体建筑的保护扩大到街区、建筑群以及古城的保护。二十世纪60-70年代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高潮。

1964年国际古迹联合理事会于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文件中明确了历史古迹的范畴不仅包括单个建筑,而且包括它赖以存在的环境;不仅包括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包括民间朴实的艺术品。同时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缮应当采取对研究和保护有利的一切科学技术[4]。1987 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又称华盛顿宪章)进一步扩大了历史古迹保护的概念和内容,即提出了现在学术界通常使用的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的概念[5],指出历史地段是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小地区,包括城镇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历史地段包括文物古迹地段和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地段即由文物古迹(包括遗迹)集中的地区及其周围的环境组成的地段,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该地区内的建筑可能并不是个个都具有文物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却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价值由此而得到了升华[6]

在历史风貌区保护更新的模式与理论研究也较多,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包括柯林·罗(Colin Rowe)在《拼贴城市》中提出的“拼贴城市”模式,强调在历史风貌区保护更新中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关键性[7];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提出的“有机秩序”也可运用到历史风貌区保护更新之中,着重形成历史风貌区有机秩序[8];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首次提出“场所精神”,主张建筑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9]

2.2国内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历史风貌区较早开展研究工作,国内起步较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战争使得大量文物受到严重破坏,中央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文物制止流失的法令和法规,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由国家领导进行的大规模文物保护管理工作。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建国后关于文物保护的概括性的法规, 同时公布了180个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立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度。1982年, 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1月1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又公布了第二批3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国务院文件中规定了保护历史地段的内容。

国内关于历史风貌区相关的研究文献也较为丰富。在《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中过伟敏提出了城市历史地段景观设计方法与更新设计[10]。关于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的研究,主要是建筑层次上文献。季泽以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为例,为居住型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更新提供新的思路[11]。丁思亮以南京市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更新方案为例,从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提出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与建议。[12]徐晏试图从产权出发,探讨平衡各方利益的更新模式[13]。邹建国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216个产权单元进行现状调查与评估,并对现状问题进行总结,将产权单元分为六类,并在总体策略、规划、建筑三个层面做出引导式设计[14]。董亦楠等以南京小西湖“小尺度、渐进式”保护与再生项目为例,探索类型学地图跨地域、跨文化表现和应用[15]

3应用前景

历史风貌区一般是指能够反映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地区,即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较完整地体现城市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历史风貌区一般都处于城市历史发展的核心区域,对整个城市空间格局、历史文化、社会结构都影响深远。但是一般历史风貌区内历史遗存大多呈多元交错、碎片化、非均质化分布,并且存在功能混杂,新旧空间叠合、并置的现象,因此一般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

随着我国城市文化经济、遗产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多元化与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型,历史风貌区的更新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单一追求经济效益”、“自上而下”的开发管理模式与只关注物质空间层面的规划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求。在保护历史风貌区传统建筑民居、构筑物的同时,更加强调对其风貌环境的更新保护,包括空间格局、周边的环境、水体与绿化及其文化内涵。

从历史风貌区的景观提升以及建筑保护更新两方面着手,利用现代研究技术对传统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再设计,抓住历史风貌区文脉并保留住原有社会结构与生活习俗的规划设计才能满足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4 参考文献

[1] Steven Tiesdell. Tension between revitalization andconservation[J]. cities.1995(12): 231-241.

[2] 阮仪三.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1998(01):1-8.

[3] 王景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J].城市规划,2004(10):68-73.

[4] 马炳坚.《威尼斯宪章》与中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J].古建园林技术,2007(03):34-38 57.

[5] 赵中枢.从文物保护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念的扩大与保护方法的多样化[J].城市规划,2001(10):33-36.

[6]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29.

[7] 柯林·罗.拼贴城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 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9] 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0]过伟敏.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M].江西美术,2006.

[11]季泽.基于生活传承的居住型历史风貌区保护更新策略——以南京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保护更新规划方案为例[J].江苏建筑,2018(02):19-22.

[12]丁思亮,张伟郁,刘旭.谈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南京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更新方案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03):48-50 57.

[13]徐晏. 基于产权的城市历史片区更新设计[D].南京大学,2017.

[14]邹建国. 南京老城南小西湖片区基于产权单元的居住空间传承与拓展[D].东南大学,2016.

[15]董亦楠,韩冬青,沈旸,包宇喆.适于传统街区保护再生的“类型学地图”绘制与应用——以南京小西湖为例[J].建筑学报,2019(02):81-87.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的

南京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其所处的城南地区自六朝以来一直是南京最为繁盛的居住区、传统手工业区,是南京历史积淀最深厚、文化内涵最丰富、历史遗存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而目前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现存保留较好的有民宅故居、院落街巷、古树名木等,其明清直至民国时期历史变迁遗存下来的完整的传统民居空间格局是南京市珍贵的城市历史的载体。通过对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的现存的物质空间分析、建筑景观要素分析以及居民调查等前期分析调研,以南京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的文化特征以及社会特征,提出以建筑保护为基础,景观修复与更新为主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对该风貌区进行景观、建筑以及风貌一体的更新保护规划设计,着重居民互动的“以人为本”特色,能够最科学与持久的保护街区内有价值的景观要素,改善居民的住居条件和生活品质,将传统街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2研究内容

针对南京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的研究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历史研究:基于对该片区古地图、历史资料、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汇总,进行历史演变与历史文化内涵两部分前期调查。历史演变研究主要明细历史背景资料、梳理历史变迁资料与对比历史与现状肌理;历史文化内涵研究包括对街区传统习俗、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文物古迹现存状况的调研。

2)现状研究:对片区内建筑、院落、街巷、环境,梳理空间格局与肌理,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街区的空间组织关系及这些空间组织关系对使用者行为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空间句法通过分析传统街区的生活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把握街区中重要生活场所的分布状况和具体位置,结合历史研究资料和实地调研数据可以更加精确地为之后的更新保护设计提供依据。

3)总体规划:以街区的历史研究资料为基础,以运用空间句法理论的现状分析数据结果为依据,织补肌理,整合历史资源,合理功能布局,对街区空间结构、街巷交通、功能布局等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4)专项设计:主要包括南京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内快园、市隐园复原更新设计(植物配置、建筑小品、照明设计、铺装设计、竖向设计)、古树名木保护及植物配置设计、建筑与景观结合的更新保护策略三方面。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传统建筑民居条件恶劣,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在保护传统建筑形制的条件下对其进行现代改造是设计重点与难点。

2)景观层面上街巷暗沉、狭窄与闭塞的空间与外部环境矛盾的问题。

3)两处历史园林的复原,需要充分的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现地条件调研,复原的形式功能怎么满足现代街区的需求。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1.1文献研究法

查阅历史风貌区相关的历史材料、古地图、研究文献等资料,深入了解目前历史风貌区已有研究成果的范围及深度。掌握历史风貌区以及类似历史地段的景观建筑及非物质层面规划设计理念方法。

1.2实地调研法

明确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规划范围后,为取得第一手相关资料,实地走访现场,通过感官或借助相应的辅助工具直接观察并记录基地现状。针对现场建筑、街巷、植物、居民生活起居等进行现场勘测调查与照片拍摄,并设身处地感受场所氛围。

1.3案例借鉴法

国内外有关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优秀案例进行收集,着重传统民居建筑改造、传统街巷改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景观以及开放式“口袋公园”等案例的借鉴学习。另外一方面是收集南京市目前历史文物保护相关案例,分析其优点与不足,明晰之后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与创新性。

1.4空间句法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以及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 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Bafna,2003)。国内外有不少将空间句法应用于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结构分析的研究。应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分析模型能够对整个街区的可达性、景观空间的吸引力等进行定量分析,为之后的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技术路线

3可行性分析

1)基础资料方面

2014年南京市规划局举办“在宁高校暑期研究生志愿活动”,组织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以及南京工业大学三所高校相关专业在校研究生,展开针对南京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复兴规划设研究,研究成果提供了大量值得借鉴的基础调研资料与街区图纸,特别是建筑方面有详尽与全面的调研资料。

2)研究条件方面

研究时间充分,整个研究时间跨度2-3月,能够在保证在理论研究以及空间实践上都能合理分配时间;研究地点便利,研究对象地处南京城南,交通较为便利,并且作为传统街巷对外开放;研究方法满足,本人多次参与调研工作,已掌握实地调研方法与基本的测量器械和绘图工具的使用。

3)研究能力方面

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已掌握充足的园林建筑、植物学、测量学、手绘、电脑制图建模(CAD、Photoshop、Sketch up等软件)、园林景观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并能较为熟练地查阅整理文献,检索电子信息。同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可以进一步提升研究能力,学习利用更多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1定量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一般园林设计中前期分析多以定性研究为主,规划设计缺乏客观的数据支持。本次理论研究应用空间句法对街区空间组合进行定量分析与可视化表达,能够为之后的更新保护设计提供更为科学与理性的依据材料。

2)建筑与景观结合丰富设计层面

本次规划设计从建筑保护改造与景观提升更新两个层面进行规划设计,而不是单一解决某一问题,一是体现了新时期学科互渗交织的特点,二是着力解决传统封闭庭院为基本单元的建筑空间与现代城市功能的矛盾,同时丰富原有外部场地景观空间的有效连续的协同整合,能更加全面地应对历史风貌区复杂的矛盾问题。将传统的“旧”与现代的“新”融合入历史风貌区的更新,赋予新时期街区不一样的活力。

3)历史场所的现代重现

此前对于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的研究都主要是建筑层面的规划设计,而本次研究重点突出场地与景观层面,着重两个重要历史遗迹的复原,“快园”(小西湖)和市隐园,并且应用抽象设计语言创新性地表达和升级传统园林空间,作为公共活动中心向市民开放,传承历史经典,展现隐逸文化。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