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细-开题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城市地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南京为例开题报告

   

全文总字数:5972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城市地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目的

于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其中,尤其强调了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结合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城市老地名作为城市文化的活化石,是古老城市得以延续的重要符号,是城市历史和文化得以流传的重要载体,也是使当地居民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标志,在城市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随着全国范围内地名标准化工作的展开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的到来,城市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分支,有关研究日益增加,但更多的研究将重点放在城市地名演变、管理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鲜有学者关注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情况。

基于南京悠久的城市历史以及丰厚的城市文化底蕴,立足于城市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和特征,以及遗产保护工作和居民相关意识式微的现状,笔者认为,对城市地名的研究和保护与城市历史发展、城市空间演变有着重要关系,城市地名也是对城市文脉和城市精神的重要体现。因而,笔者旨在通过对传统地名的重塑和再现,延续并传承城市文化脉络,不断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障其生命力,进而达到维持和延续地区居民的社会记忆,不断巩固和增强地区居民对文化认同的目的。通过对南京城市地名保护现状的全面调查和系统分析,依据居民对地名保护的认知,试图探寻城市地名规划的标准化方式,并结合地名在旧城改造中的重要影响,在历史名城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对今后城市地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提出建议。借此,来提高居民对其的保护意识,并不断活化历史和历史遗产,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大潮中,构建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现代化城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城市地名研究概况

地名学作为一门学科,是19世纪末由于实用语法的需要,特别是地图制图学的需要,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主要经历了从地名词义的研究到地名指代的地理实体的空间分析,从个别地名的研究到地名系统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在二战后,由前苏联和日本将地名学的研究引向深入。

美国于1890年成立了地名委员会。如今,美国已经在大部分地区出版了的州地名词典。1905年henrygannet出版了专著theoriginofcertainplacenamesintheunitedstate(《美国地名由来》)。40年代,georgerippeystewart出版了namesontheland:ahistoricalaccountofplacenaminginusa(《美国地名命名的历史诠释》)。50年代后,美国地名研究发展迅速。1952年,首先成立了地名学会,第二年创办杂志names(《名称》)杂志,并连同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汇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地名及地名同名的研究成果。如georgerippeystewart的namesontheglobe(《地球上的名字》)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城市地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

2007年地名被联合国正式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老地名因其大都具有纪实性,蕴涵某一民族、某一地区、某一历史阶段的地貌、物产、史实、信仰等信息,是沧桑的见证,历史的脉络,而成为为物质文化遗产。地名越是长期使用的地名,越是活化石,是一个区域内人类长期活动的产物,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它是伴随着区域历史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并随着区域的变化而演变。地名包含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区域文化的象征。由于地名具有文化价值,因而许多经历了时间沉淀的地名产生出遗产的属性,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结合地名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各项因素,以南京为例,深入研究地名的分类,语言学上有关地名的解释和历史由来,消失或更迭的原因,参考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较成熟的保护机制,并对现行的保护措施进行反省,最终并提出有效、可行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原则和策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立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南京老地名沿用和保护的现状,探讨了地名的概念及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与价值,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肯定了地名在城市文脉延续上的重要作用。另外,提出了政府、个人和商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者在保护遗产时应承担的巨大责任,并明确相关分工,秉承着完整性、开放性、主体性等遗产保护原则,提出了在对遗产进行保护时可采用的设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机构,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完善地名规划,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鼓励适当商业化等多点可行性建议,采用归纳概括、比较分析等方法结合国内外工作现状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论证,探讨了相关的实践方法和指导思想。总体上来说,本文对地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未来保护利用的实践作了深入探讨和论证,以期能够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和建议,希望城市在实施旧城改造或是新城建设时可以更多的关注地名文化以及其他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由于学科背景、专业水平和知识能力有限,本文也难免存在着一些疏漏、不足或考虑欠成熟之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