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垃圾分类政策的研究意义随着我国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人口向城镇的大量涌入造成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的不断增加以及错误分类会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生态问题,但由于我国有关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与人民普遍低下的垃圾分类义务意识,使得我国垃圾分类问题亟待解决。
此论文主要以我国垃圾分类实施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探究对象,并以重点实验城市上海为例,着重分析城市垃圾分类普遍困境问题与完善建议。
国内垃圾分类相关实施及研究(一)我国垃圾分类的实施概况1.中国城市垃圾分类的开始中国垃圾分类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当时主要通过废品回收行业回收有价值的废弃物,如:玻璃、塑料制品、电池等,其他废弃物直接打包进入终端处置.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作出了履行《21 世纪议程》文件的庄严承诺.中国根据《21 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其中首次提出城市生活垃圾应逐步做到分类收集.1996 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再次指出城市生活垃圾应逐步分类收集、分类运输。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二、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一)垃圾分类的经济意义 (二)垃圾分类的环境意义 (三)垃圾分类的社会意义 三、上海市垃圾分类概况 (一)建立过程 (二)实施现状 (三)取得成果 四、上海市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相关机构执行能力不足 (二)居民覆盖结构单一,实际参与率较低 (三)政府处理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约束监管制度 (四)缺乏教育与经济政策推动 五、国外垃圾分类对策分析及启示 (一)国外垃圾分类研究 (二)国外成功经验对上海的启示 六、推进上海垃圾分类建设的完善对策 (一)执行机构加强联系,构建多主体共治机制 (二)加大群体覆盖,引逼结合提高参与率 (三)精准优化激励措施 (四)长期建设知识教育,垃圾分类市场化 七、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