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养老权的本质与内涵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一、时代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 10%,或者 65 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 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①1999 年,全世界 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达到了 10%,全世界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联合国将 1999 年确定为国际老年人年。一般说来,造成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生育率的下降,另一个是寿命的延长。1999 年全世界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了 6 亿,2002 年为6.29 亿,2020 年将达到 10 亿,2050 年将达到 20 亿。2050 年时,全世界老年人口数量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超过 0~14 岁少年人口数。②2006 年《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指出:20 世纪末,中国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 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 年底,中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近 1.44 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口老龄化、长寿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使社会投资、生产、流通、分配、储蓄、消费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影响到不同代人之间的收入与负担的分配问题,影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一些涉及经济结构、社会发展方面的根本性的问题,正是因为问题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性问题,所以,必然给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诸方面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为: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二是老年人口增长快,老龄化发展迅速;三是老龄化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四是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出现的;五是人口老龄化是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到来的。如经济学家所言:西方国家是先实现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是先富后老;而中国的工业化过程还没有完成,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是未富先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老敬老的国度,养老在中国古代没有成为一个问题。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多灾多难,政治问题、民族问题成为首要问题,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但养老问题却一时无法浮出水面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安居乐业,虽然生活水平较低,但应该说都有一定的保障,养老也没有成为太大的问题。①但是,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处于较为剧烈的状况,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领域已经发生,并正在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转型时期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发展,老年人的经济社会地位在逐渐下降,老年人作为生理性弱势群体有扩大的趋势。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伦理观念发生了转变,以家长、族长为本位的传统家庭结构模式,也相继发生了转变,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相对价值下降,进而导致了很多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甚至连最基本的权利都难以保障。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但会延缓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极有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在不同生命周期内有不同的需求。当老年来临,随着生理机能的下降,导致老年人社会参与性减少,尤其是当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后,其需求会明显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个人。通常老年人(作为个人和作为老年人群体)会在四个方面,即身体方面、精神方面、社会方面和经济方面有特殊需求。②中国养老问题正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是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另一方面是社会化养老助老事业还没有充分地发展。正如 2006 年《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所指出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老年人口基数增大、人口老龄化加快而且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老龄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养老权的权利主体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一、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解决的是养老权的本质和内涵、权利和义务主体和养老权的实现问题。
二、采用的方法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