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供的悲凉的人生观———以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为中心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尝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再结合作者的生平,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来进一步剖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内供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像所折射出的当时日本社会状态,作者自身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我矛盾的心理活动等。从中映射出主人公凄凉的人生观,以及这种人生观导致的一系列种种问题。
本研究的意义是阐述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来使人们了解到这篇作品大受好评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日本社会的一些现象及作者自身的状态。从而可以把现实和小说结合起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日本社会人们的思想,心理以及作者自身的态度。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部分:国外对日本文学天才芥川龙之介的研究非常之多,其中对《鼻子》的研究更是不在少数。这篇文章是芥川进入文坛的成名之作,受到了极大的好评。人们分析《鼻子》,引出各种各样的观点,比如日本的吉田精一在《国文学与鉴赏》中就说到:他虽然拥有强烈的名誉心和虚荣心,但却硬要装出一副得道高僧的样子,这样的行为令人讨厌。和田繁二郎在《芥川龙之介》中这样评论:芥川并没有进一步谋求如何去解决这种悲哀,只是在旁边静静凝视他们的身影,他是在玩味人生的悲哀,充分反映出芥川站在高处远眺的批判者的姿态。海老井英次在《芥川龙之介论述研究从自我觉醒到解体》中说:内供的存在只是拨弄自尊心的人间悲喜剧。这样还有很多的作家对此做出了评价以及自己的看法,在此不一一列出。
国内部分:国内许多学者对芥川这位文坛大家也做了很多的研究,从芥川那个时代开始就陆续有人对其作品进行翻译以及赏析,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学着热衷解析芥川作品,例如王晶在《虚荣的本质与自尊的软弱》中写到:(小说)深刻勾画出禅智内供那过于神经质的自尊心与自尊心,讥讽了这种人内心的软弱与可悲。又如杨宁一在《了解日本人》中提到:正是自我意识的缺失和极强的从众心理才倒致了主人公的生存悲剧,进而深刻揭露了日本人基于集体意识而倒致的自我意识缺失和内心中潜藏的从众心理。再如王向远在《东方文学文学史通论》中说到:《鼻子》由僧人内供的特大型鼻子引起的喜剧性小故事,深刻地揭示出自我的脆弱,自尊心的可悲。另一方面,《鼻子》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那种专以人们的不快为快慰的阴暗的利己主义心理。
[1] 芥川竜之介作品 講談社文庫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论文主要研究名家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鼻子》中的内供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他的遭遇,由此引出当时社会一些不好的倾向,以及作者的对这一现象的态度。
はじめに
1、苦痛の根源
4. 研究创新点
从小说人物为分析对象,剖析小说主人公内供的心里世界及悲凉的人生观。
人生观决定人生道路,悲凉的人生观只能决定悲凉的人生道路,借此把小说主人公和作者做比较。
此外,展望未来,告诫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