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公园平灾转换方法研究与实践——以南京国防园为例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为贯彻国实施国家避震减灾的相关政策法规,有效减轻地震及其二次灾害对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立足于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中绿地这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层面。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已经成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必备的专项规划之一,此项规划中以城市绿地尤其是公园绿地的平灾转换作为重要的原则和内容。
此外,根据相关经验表明,公园绿地的平灾转换也是决定第一避灾行为、救援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保证城市公园绿地在地震及其二次灾害发生时充分发挥避震减灾功能的最主要有效的手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 欧美城市城市绿地防灾减灾的实践 文艺复兴时期:1693年的意大利卡塔尼亚 1755年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由笔直宽阔的城市大道代替狭窄曲折的小巷,在城市大道两旁种植行道树,规划建设一些特大型广场相连,成为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
1871年美国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芝加哥公园系统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2 日本城市防灾绿地的建设经验 (1)以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相关防灾规划为指导;指导思想 (2)与非绿地形式的防灾空间有机结合,综合防灾、统筹规划;有机结合 (3)规划和建设工作注重选址的安全性;选址安全(4)平灾结合与普通公园改造建设。
建设模式3我国相关研究动态《管子》中因天才就地利的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体现着城市综合防灾的思想,包括防震、防火、防洪、防兵变等方面。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具体研究开发内容和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地震灾害规律、城市规划理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避难行为模式、心理学等知识为基础,结合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灾害特点,立足于城市绿地系统层面,以南京国防园为研究对象,对综合性公园的内外部空间及其关系、内部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其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上的不足,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整改建议,探讨综合性公园的平灾转换方法。
1.1基础研究研究与城市避震减灾公园绿地相关的概念,如避震减灾绿地、避震减灾绿地体系、避震减灾绿地的类型等,并对这些概念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词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文所指的城市避震减灾综合性公园的基本概念及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此外,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范围内,从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的主要功能、与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类型、地震灾害发生过程及灾民各时序的避难特征等主要方面出发,进一步明确城市避震减灾综合性公园绿地的灾时功能。
1.2平灾转换方法探讨(1)实地调研南京国防园以南京国防园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综合性公园绿地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综合性公园绿地的平时功能和灾时功能。
4. 研究创新点
1在研究对象方面: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以点透面,以综合性公园的平灾转换方法为对象,切实把握住现今我国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和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从基础工作研究出发,可以为实际规划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
2在研究内容方面:通过研究调查南京国防园,从其内外关系、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等总体层面及园林建筑、小品、植物等细部分析综合性公园现状的建设情况平灾转换能力,构建综合性公园在不同层面布局形态和内部要素的平灾转换方法。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