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法的上海长寿公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随着城市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越来越渴望拥有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因此提高城市绿化率,美化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一个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就变得尤为重要。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审美情趣和向往自然好奇心的不断增强,植物景观的地位愈加重要。人们对植物造景的美学性和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营造应具有科学性、功能性和景观性,从而进行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上海市普陀区长寿公园进行植物景观评价,分析公园整体的景观水平,并探讨和总结优秀的植物配植模式,为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及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对长寿公园进行植物景观评价,使用科学的数据对植物景观进行量化评价,分析出公园的植物景观现状,优缺点及改进意见,探究最佳植物配置模式。长寿公园作为普陀区具有代表性的公园之一,它的植物景观水平反映了整个区的水平,这对我们以后的设计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为营造生态健全、美学价值高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提高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植物景观评价研究概况:
植物景观的评价始于美国,主要是针对景观的视觉美学。景观的价值特别是在美国1858年首建中央公园时得到重视,并且这种重视在1872年建造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约塞米蒂(yosemite)国家公园及其它国家公园建设中得到加强。一般来说,景观评价是指景观视觉质量〔visualquality)的评价。1994年,日本城市公园向观赏和娱乐方向发展,关注绿地、景观、广场、安全等关键因素,提高公园的审美价值、设施数量质量、空间便利性、舒适性等,以适应老龄化需要。新西兰奥克兰开展公园拓展计划,进行公园游憩、自然景观资源与文化遗产价值评估。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景观评价及美学研究的进展,出现了各种学派。目前被公认的主要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经验学派,可以说它们的理论和方法各具特色。20世纪后半叶,西方国家开始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评价城市绿地美学价值,并纳入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体系。目前,生态美学研究得到普遍重视,以生物为主导因子的审美评价将是城市绿地的发展方向。总体上国外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比较成熟,在植物景观量化评价方面比较成熟。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内容:
1绪论
1.1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4. 研究创新点
通过实际案例的调研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公园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划分质量等级并分析原因,探讨和总结优秀的植物配植模式,为上海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及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