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梭罗及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思想家、博物学家、自然主义者。著有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梭罗1817年出生于波士顿,4岁来到康科德镇并将其视为自己的故乡,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品学兼优,却并没有选择报酬丰厚的职务而是对自然界的事实好学不倦。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也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生态主义哲学家。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试验,移居到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隐居的简单生活完全靠自己双手的原始简朴的生活,他希望向人们证明快乐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太多的金钱或物质来铺垫。《瓦尔登湖》中流露出朴素简单的思想理念,是对自然巨细靡遗的描摹和引申,书中崇尚简朴,遵从自然和热爱大自然风光的思想随处可见,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富有哲理突出的生态思想也是值得后世学习的重要思想。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人对梭罗的评价才趋于正面,美国作家J.R.洛厄尔(JamesRussellLowell)和英国作家R.L.史蒂文森(RobertLouisstevenson)等则都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只不过是对爱默生的模仿,一个对人世冷漠的自恋狂、一个性情古怪的野蛮人。而梭罗研究专家斯蒂芬哈恩认为,只有爱伦坡(AllanPoe)的名望和价值才能与之相比,《瓦尔登湖》也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著名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Updike,1932-)在为新版的《瓦尔登湖》作序时指出,在19世纪美国文学经典作家如爱默生、霍桑、惠特曼、麦尔维尔等人之中,梭罗对美国的思想与文学贡献最大,是美国国民性格的杰出代表和源泉。梭罗的声名崛起过程是非常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当代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如哈罗德布鲁姆(HaroldBloom)和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Buell)等人都对此有过评论。正如梭罗研究专家沃尔特哈丁(WalterHamting)所言:梭罗的声望是独特的,有它自己的模式,充满了悖论与矛盾,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都是大起大落。梭罗的的作品及思想也影响许多国家,曾一度在日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国内:虽然与美国同时期的作家相比,梭罗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是姗姗来迟,1949年徐迟在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的支持下翻译出版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将这本带有中国文化意蕴的书介绍给中国读者,其中著名的两位是海子和苇岸,诗人海子曾经这样评价梭罗:梭罗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现出极大的珍惜和关注。这就是我的诗歌的理想这是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著名诗人、散文家苇岸,一直被看成是梭罗的追随者。他在《我与梭罗》一文中谈到:最终使我从诗歌转向散文的,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当我读到这本举世无双的书时,我幸福地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任何诗歌。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商品经济的大潮,人们的价值观随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物质化的生活,进而出现各种精神危机,梭罗的声音也正是在这时开始进入人们的内心世界。1996年,《读书》杂志刊登了有关《瓦尔登湖》的争论文章,学术界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梭罗。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前言: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哈佛大学毕业后,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支持先开始了超验主义实践,他抗拒一切通常的道路,并在1845年7月4日开始了在瓦尔登湖畔独自隐居的生活,他用自己的双手来自给自足,他崇尚简朴热爱自然,提倡回归自然。亲力亲为细致记录了独居两年的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力在证明其实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住豪华的宅邸、穿昂贵的衣服或者吃丰盛的大餐,也能够好好的活着,而且能够快乐的活着,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清醒的活着,追随自己内心真实地感受和想法,成为与众不同的、独立自主的人。《瓦尔登湖》中的众多思想都是对后世有所贡献并值得学习的精髓。
一、作者简介
二、创作背景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在于对梭罗作品的系统整合和深化,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和创新,在一系列的分析当中探究《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更透彻的了解梭罗的思想及创作风格,丰富对《瓦尔登湖》的研究。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