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挪威的森林》浅谈其生死观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村上春树看来,这种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观念就是日本传统的生死观:生死无常,以死为美。
它深受佛教与道教精神的影响,他们无声无息的死,回归自然,表现出一种阴柔的美,同样是日本人传统审美观的体现。
村上春树看重生的存在,也尊重死的价值。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韩艳平(周口师范学院)《生还是死 是个问题《挪威的森林》生死观探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生与死的统一死是生的一部分;生与死的隔离理性与感性的差异;生与死的抉择成长与责任的需求,从这三部分来诠释生与死的关系。
2,王园波(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挪威的森林》的死亡美学》(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小说的死亡观既有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子也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死亡在小说中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既显得静美也显得悲美,作为个体救赎的死亡无疑是虚妄的,无助于现代个体的现实回归,只能让个体从存在走向毁灭。
3,曾小玲; 杨向荣(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生存悖论与救赎悲歌《挪威的森林》的生死链解读》(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生命景观并不是催人奋进的激情之表述,其中人物的生存抗争只是对生命存在的一种应对姿态,而死亡也仅仅是将现代人的自我拯救推上自我毁灭的救赎悲歌。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はじめに1《挪》中生和死1.1介绍《挪》中的生者和死者。
1.2解读作品中的生死链。
2作者这种生死观的来源2.1客观因素 2.1.1佛教理论来源。
4. 研究创新点
1生与死的二元对立。
2死亡的哲学意义死亡救赎。
3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一生死观的现实社会意义。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