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创新与延续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村上春树第一本只写自己的书,如这般围绕一个主题,从正面书写自己几乎从未有过。
这是所有作品里最不一样的一本书,近三十年里,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村上春树双腿丈量了大地。
在书中,村上说自己是一个脑子并不好使的人我是那种通过有血有肉的身体,通过伸手可触的材料,才能明确认识事物的人。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村上的作品不断被制作成各种译本,读者也越来越国际化,一万个人的眼中就有一万个不同的村上春树,因为每个人的立场,理解和阅历都是不同的,中国的译者林少华说:村上既漂游在全球化的流程中,又局限于本土化的樊篱内。
美国人眼中的村上和欧洲人是不同的,中国人眼中的村上和韩国人也不尽相同,不妨说,村上现象如一面多棱镜,分别折射出各国文化、社会以至历史传统的种种差异。
中国国内:林少华对村上作品在东亚风靡的分析中,概括了四个字守护孤独,我想这是村上作品能抓住中国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关键所在。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村上春树文字的语言特点 1.1与传统日本文学比较1.2.与西方文学比较1.3.与中国文学比较2《当我跑步是谈些什么》的语言特点2.1.视角不同2.2立场不同2.3心态不同 3.孤独坚持明朗我用这三个词来形容村上的作品,4.和以往相比村上的故事旖旎曲折,而在《当我跑步时谈些什么》中,虽然主线单一,表达虽然平淡,但是冲击强烈,村上从未这样不遗余力的描述一个事物,而跑步例外。
5.为什么跑步在村上的世界里如此特殊,我觉得这份执着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1]黑古一夫.《 村上春树--转换中的迷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2]黄必辉.自我与现实的悲剧性冲突解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版.[3]张俏岩.从《挪威的森林》看村上春树的孤独感《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年版.[4]杰鲁宾.《村上春树与语言的韵律》.哈维尔出版社,2002年版.[5]于泳,曹志明,村上春树域日本内向派文学《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版.[6]钟旭.村上春树长篇小说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版.[7]吴雨平,村上春树.文化混杂现象的表现者《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5期.[8]曹志明,村上春树与日本"内向代"文学的异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版.[9]黄志杰.试 论日本当代文学的忧郁性>,2006年02期.[10]龚莉红.在 后现代的迷宫中飘荡 村上春树小说的 后现代 性阐释《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版.[11]叶岗.《挪威的森林》的象征色彩《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版.
4. 研究创新点
大家往往是分析村上的文字,来看这个人,而我觉得《当我跑步时谈些什么》这本书,将现实中的村上搬到我们面前,通过现实再看村上,这一视角十分不同,我曾经调查过50个人,看的最多的无非是《海边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1Q84》这些书,而《当我跑步时谈些什么》并不为人熟知,村上在中国真的红吗?为什么他将真实的自己展现在读者面前却无人问津,大众所喜爱的到底是什么?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