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①认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的设计理论和发展,对国内外优秀设计做以评价,总结其经验教训,为今后我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②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我国城广场设计中关于大众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需求问题,分析和认识行为科学,为城市邻接广场的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③分析和认识与大众行为、设计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成良性互动并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寻找城市街景展示与大众行为需求的融合,创造新型的城市广场景观。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欧美对城市广场的研究历来已久,早在百年之前,卡米诺西特在他1889年出版的《遵循艺术原则的城市设计》中,从艺术的角度对中世纪欧洲城市空间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倡中世纪欧洲城市宜人的空间尺度和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在他以后对城市广场的研究主要从空间形态和环境认知与行为角度来研究。空间形态学方面的研究:日本学者芦原义信1989年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从空间的角度对城市广场做了解释;英国学者克利夫芒福汀在《街道与广场》中,从城市设计角度讨论了欧洲传统街道与广场的形态和功能,以及建筑物的布置方法。r克里尔在《城市空间》中,运用拓扑学的原理将广场由三种基本几何形,三角形、方形和圆形对广场进行了更细致的空间形态划分,分析了广场空间与城市道路和周边建筑的关系。
在国外城市广场叫法不尽相同。欧洲城市广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期的城市广场只注重几何式的绿化景观效果,到后来开始尊重人的行为使用需求,同时又不失美观的小型广场设计,最终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大众行为方面,阿尔伯特j拉特利齐在《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中,强调设计必须为人,把人的行为活动作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具体的调研观察方法,以及新的景观环境设计程序,对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广场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形态空间,更是社会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现,并引导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形成。中国现代广场景观的设计要体现人性化一面。研究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
(2)分析了城市广场的类型、特性及景观作用,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研究了大众需求对城市广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场所的角度分析了大众的行为规律,从原则、方法层面来探讨大众行为如何影响城市广场的设计方法与理念。
4. 研究创新点
此次设计在对不同年龄段公园使用者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活动对公园使用需求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对大众的行为活动类型、内容及各自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在以大众行为为依据的城市广场规划与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就要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设计还归纳和分析了与城市广场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其中包括环境行为心理学、场所理论和环境美学理论,并依此理论为指导,更好地营造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休闲广场的景观特色。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