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灵隐寺园林与建筑考察与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的寺庙园林,它在佛文化的影响下而发展起来,也是一类有代表性的宗教性建筑群体。它兼具了宗教活动之所和园林游赏之地的娱情养性功能,是世界各文明当中宗教文化与园林建筑艺术有机结合的突出范例。佛寺从单纯的宗教建筑向兼备园林因素的方向演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与佛教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大致同步。寺庙园林的出现与发展,不只是宗教活动场所的外在形式的变化,而且是本土文化氛围与宗教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浸淫的一个缩影。研究和保护寺庙园林在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古典建筑的发展上可做到管中窥豹;在发展中国现代园林和建筑上可以起到惩前毖后,取其精华的作用;在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上也将大有裨益,获益良多。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在著作方面,系统性研究和关于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较多。寺庙园林方面,周维权老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对中国的寺庙园林有一个总结,寺庙园林兴起于唐代,长安城的佛寺,多数都有园林或者庭院园林化的建置,唐代寺观园林出现一个新的表现形式水庭,进入宋代后由世俗化进而达到文人化的境界,后来寺庙园林进入平稳发展状态,最后形成了具有群众性、开放性的特点,功能比较单一,具有公共园林的职能。赵光辉所著《中国寺庙的园林环境》,总结了我国寺庙园林环境的特点、阐述了寺庙园林的空间组合方式和布局构景手法。其中,在景观构成上,寺庙园林与自然合而为一的造景手法,圆融、纯净的景观空间,与现代的景观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营造特色上,寺庙园林以其质朴性、非具像性和向心性等特点,为当前许多奢侈的、贵族式的风景园林建设带来了朴素的典范;在价值取向上,寺庙园林以其高尚、朴实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态观。寺庙建筑在全国各地的城镇、乡村或山林都分布很广,随处可见。这些山川园林中的寺庙建筑既扮演着独特的宗教性质的角色,同时又成为风景区中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观。佛寺建筑发展的前期是以佛塔为中心,周围环绕着僧房的佛寺布局方式,塔的作用逐渐减弱,佛殿的作用更加突出;后来许多宫室、第宅改建佛寺、以原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廊庆环绕,有的还附有花园,形成与前期迥然不同的风格,成为以后佛寺建筑格局的主流。在寺庙的听面布局及佛殿类型上,以灵隐寺为例,灵隐寺的整体规划采用的是传统的伽蓝规则的纵深布局,改变原来的中轴单调殿堂残缺的缺陷,沿中轴形成5层格局,层层升高,同时向两仪布局。这种轴线布置天线了整齐对称的形式起到红分为的作用。中国的寺庙布局多采用类似的方法。这种四合院或廊院格局形式,大多与寺庙的园林部分隔离,常使用借和透的手法让园林景色渗透进来,有时也因地势变化而非规整地布置,与山林融合;生活供应部分,大多隐于僻静的方位,一般布置由水、石、树等组合的小庭院,体现自然静谧的生活气息。
在国外关于中国寺庙园林的专著较少,且多集中于日本。不论是古代、近代乃至现代,日本的造园都深受日本禅宗思想的影响,有着禅宗思想的深深印记。在深厚的造园传统和文化积淀下,无论是在现代风景园林的实践,还是对古代禅宗园林的理论研究,日本的风景园林师对禅宗园林有着独特的理解,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佛教学者金子大荣和村上专精分别在其《日本佛教史观》和《日本佛教史纲》中较为系统和详细地介绍了日本佛教史、寺庙园林的特色及其文化,弘扬了日本寺庙园林文化。新加坡学者顾朝林在《莲山双林禅寺》一文中,详细介绍了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新加坡莲山双林禅寺、天福宫,泰国三仙宫等寺庙园林,文中指出它们都具有浓厚的闽南式传统建筑风格,在设计上反映了江南寺庙园林的建筑特色。阐明其建筑格局也是按中国古庙的禅宗园林布局,并详细阐述了东南亚寺庙与中国寺庙的历史渊源。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寺庙园林形成的人文地理背景及其历史沿革,从其园林选址、布局、建筑风格、空间理意境营造、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剖析。
2016.01.01~2016.02.20前期查阅文献,搜集资料;
2014.02.21~2014.04.20对杭州林隐寺及周边寺庙进行实地调研,完成资料收集;
4. 研究创新点
首先在广度上先理清杭州市寺观园林的发展史,并对影响杭州市寺庙园林形成的地理因素、文化因素和宗教因素进行研究;从其对山、水、等外部自然环境的利用进行比较和分析。其次在深度上通过着重对林隐寺内部园林选址、布局、建筑风格、空间处理、意境营造、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剖析。通过以点带面,多点结合的方式,别具一格、系统全面的剖析灵隐寺的园林与建筑。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