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细-开题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江阴月城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开题报告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近几年来,位于城市近郊有着相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湿地,逐渐形成了以湿地公园为载体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全新模式。随着城市周边湿地公园的开放,湿地除了原有的生态功能更集科学考察功能、科普教育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生态保护事业,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把湿地保护作为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江阴月城芙蓉湖湿地公园位于江阴市月城镇西部,由古芙蓉湖的支流马甲河经千年治理淤积而成。该公园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恢复、重建并管理湿地,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持续健康,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平衡,将有效地保护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通过构建由乔、灌、地被植物组成的湿地植物群落,调节当地小气候,净化水质,蓄洪防旱,提供良好的生物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对空气、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保育的作用,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绿肺的功能从而改善月城的生态环境;通过将湿地与当地民俗文化结合,树立生态旅游品牌形象,成为江阴市的城市后花园;通过湿地观光、科普教育、休闲旅游和高效利用,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研究概况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日本开始注重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恢复是在上世纪70年代。国外的湿地公园建设最初是在河流治理过程中对河流进行因循自然的生态规划设计,对滩地和湿地按照自然规律进行重新构造。 国外湿地公园的设计与规划强调多学科交叉渗透的重要性,例如生物化学、土木工程、景观设计等的协同研究。其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湿地的探索及实践较为成功,例如美国安姆斯湖上湿地公园人工湿地景观设计模式、美国纽约湿地公园垃圾填埋场湿地生态修复设计等。而且湿地生态原理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从单个家庭处理系统到湿地公园、从暴雨径流区域收集规划到大众艺术、从社区公园到商业公园都结合了人工湿地设计。在湿地公园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注重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对湿地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专家而是逐渐扩展到普通民众,影响力也随之增加。专项资金的支持和政府专项政策和法规的调整,如环境保护署(EPA)、州政府水净化周转基金(CWSRK)、州与地区相关机构的无偿资助等;美学与生态学相互作用统筹兼顾,综合价值逐步提高;生态性定量数据的支持和数据的持续更新。欧洲许多国家如德国、英国、瑞典等,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重视对城市河流湿地的治理和保护。提出了重新自然化的理念,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将被破坏的城市湿地逐步恢复到自然状态中,自1970年起,欧洲多国大范围的开始拆除被混凝土围合的河道,努力创造出丰富自然的水边环境。20世纪80年代,日本也开始意识到城市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对于城市河流湿地的保护整治提出了新的理念,即考虑河流固有的适宜生物繁衍的生态环境,同时要创造出满足人们生活、休闲的优美自然景观。另外,1980年建成的钏路湿地公园被列入日本第一个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城市湿地恢复和重建研究。

国内研究概况 相对于国外,国内对湿地的研究以及对湿地公园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方面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全面的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了湿地的重要性和湿地公园与城市之间的紧密关系,成功的湿地公园的设计规划对周边城市在生态环境、人文氛围有着重大影响作用。1992年7月31日我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为保护湿地资源及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2003 年 9 月,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作为我国湿地保护长期规划和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我国湿地保护的近期、中远期目标。《规划》明确了到 2030年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的指导原则、任务目标、建设布局和重点工程,对指导开展中长期湿地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中明确提出,对不具备条件划建自然保护区的,也要因地制宜,采取建立湿地保护小区、各种类型湿地公园、湿地多用途管理区或划定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管理,扩大湿地面积,提高保护成效。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精神,促进湿地公园健康发展,国家林业局2005年下发了《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5]118号)。为规范湿地公园管理,2010年2月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林湿发[2010]1号)的通知。国家林业局令2013年第32号《湿地保护管理规定》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随着我国生态旅游热潮的兴起,湿地公园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截至到2014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569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其中正式的有52处,其余均为试点。位于常熟的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始建于1999年,初期占地33.3公顷。近年来,沙家浜搬迁工业企业,以原生态、纯绿色为主导,扩种芦苇,引进不同的古树名木以及陆水生湿地植物,增加了城市绿肺功能,现已扩大到266.7公顷,形成了水上游览生态观光线、湿地观光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和垂钓区、采莲区、休闲区等功能区。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1150平方公顷,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如鳞、诸岛棋布,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集生态湿地、城市湿地、文化湿地于一身,堪称中国湿地第一园。2009年11月03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规划内容 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本着生态保护、合理利用、协调发展、生态旅游、人文传承的设计理念,立足湿地自然资源保护,通过湿地保护、湿地恢复、湿地植物种植、湿地科普宣教、湿地科研监测等,将芙蓉湖湿地公园建设成集湿地保护、生态旅游、文化特色、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特色鲜明的精品湿地公园。江阴月城芙蓉湖湿地公园具体建设规划如下:(1)保护规划:水系和水质保护、水岸保护、栖息地保护、湿地文化保护、保护管理能力建设;(2)恢复规划:水体恢复、水质恢复、栖息地(生境)恢复规划;(3)植物种植规划:湿地植被保护、湿地植被恢复、功能区湿地植物配置(4)科普宣教规划:宣传湿地功能价值、展示湿地植物资源、普及湿地科学知识、感知湿地氛围、弘扬湿地文化;(5)科研监测规划:湿地生态监测基地和科研中心的建立、开展湿地监测动态分析;(6)合理利用规划:开展湿地体验和生态旅游;(7)防御灾害规划:有害生物防治、地震防治、洪涝防治、防火、应急救援安全规划;(8)区域协调与社区规划:土地利用调控、社区经济调控、水资源协调规划、社区协调规划(9)保护管理及基础能力建设规划:湿地管理处和管理站的建设、管理机构设置、信息管理建设(10)基础工程规划:道路、电力、给排水、供热、燃气;(11)管理规划:管理机构、运营及保障措施。

研究计划(1)2015年7月2015年8月结合实践工程的参与和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当地自然地理、生物资源、湿地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民俗文化、交通条件和周边湿地公园建设情况等),进而对该湿地进行了详尽分析、比较,了解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2015年9月2015年12月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的与旅游业相结合,正确认识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作用,统筹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区域环境与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湿地公园进行各功能区的划分和总体布局规划,完成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初稿。(3)2016年1月2016年4月完成湿地公园规划文本的撰写和图件的绘制。主要包括:①卫星红线范围图;②现状用地分析图;③植物资源分布图;④动物资源分布图;⑤功能分区规划图;⑥总平面项目布局图;⑦规划用地分析图、⑧旅游空间结构布局图等重要图件,并与甲方进行交流,完善不足,完成湿地公园规划专家评审。

4. 研究创新点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导则,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等上位规划,将芙蓉湖湿地公园定位为:以河道湿地保护与恢复为核心,以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为依托,融湿地科普教育、休闲观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打造具有湿地生态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文化传承和旅游观光等多功能的省级湿地公园,使其成为江阴市对外展示的城市后花园。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