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耽美文学与中国同志文学中同志形象的异同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日本耽美文学和中国同志文学中的同志形象,来展现中日两国对同志群体的不同解读和认知,分析两国大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来诠释造成该现象的根因,旨在激活同志群体在当下社会中的存在真相以及生存环境的变化。
意义:由于文化的价值导向归因于社会环境的时刻变化,所以在研究该课题时必须紧扣不同社会时期的不同价值导向,剖析深层的社会反馈,着重对比不同社会性质下的日本耽美文学以及中国同志文学为迎合环境所展现出的异同点。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部分:任何文化的兴起与传播都离不开媒介。伴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动漫的异军突起,耽美作品不久就传入我港台和大陆地区,从而揭开了耽美文化在我国传播的历史,其中不乏有许多知名作家,比如筱禾著网络小说《北京故事》,楚寒衣青的《沉舟》等。
国外部分:"耽美"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为反对"自然主义"文学而呈现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有"耽美派",它的最初本意是反对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的意义。耽美在日文中的发音为tanbi,意为唯美、浪漫之意。 后来被日本的漫画界用于bl(boy's love)漫画上、结果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最后更发展为同性恋漫画的代称之一。其中不得不提的日本女作家森茉莉,她出生于东京都,是文豪森鸥外和第二任妻子的长女。她的《恋人们的森林》、《枯叶的寝床》开启了女性描写男同恋情的时代。
参考文献: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由于中日两国的社会属性的差异,导致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会出现极大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的背后又是一个个鲜明的文学形象的最大区别点,可能在表达同一事物时也会存有无法磨灭的深刻形象,本文着力研究的目标就在于对比此类差异找出原因。
通过文献举例法,对比论证法等论证方式,找出中国同志文学和日本耽美文学中,相似的场景,相似的对话,相似的画面,相似的心里活动描写中不同的描写手法,从而将文学中的形象引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以小见大,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进行分析,从而把同志这个隐藏在人群中的小群体拉到阳光下,用当下的时代眼光重新审视这个群体。
はじめに
4. 研究创新点
结合日本耽美文学与中国同志文学中的同志形象,来引发人们对于同志群体的解读。
不仅仅拘泥于文化层面的浅层透视 ,由文化形象到社会现象的呼应才是该论文的主旨。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