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非主流的送葬方式“自然葬”对中国殡葬的启示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自然葬,可解决中国死亡人口逐年攀升,处理死者遗体这一庞大刚性需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殡葬作为一种文化,其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就必须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这里需要的不仅是对殡葬方式的传承,更要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变革。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改前进,才会使先进的殡葬方式发扬光大,落后腐朽的方式被摒弃。本文希望通过借鉴日本几种主要形式的自然葬,来分析其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探究自然葬未来的发展道路。
意义:传统墓葬因其存在很多弊端,现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深化殡葬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改变传统墓葬形式,有利于国家生态良性发展。对比日本现有的几种主要自然葬形式,本文希望通过自然葬能够解决墓地价格高昂、土地浪费、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部分:自然葬在中国称为生态葬,其研究基本上在历史学和生态环境领域中展开。书籍方面,徐吉军《中国丧葬史》和薛理勇的《丧葬习俗》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丧葬发展史,从丧葬的制度、程序、风俗等多个角度剖析中国文化史中丧葬习俗的演变进步。郑晓江的《中国殡葬文化》以丧、殡、葬、祭的顺序来全面介绍和讨论中国的人文殡葬,着重论述在殡葬业方面,科技的应用有了很大进步。但在人文殡莽方面却显得有些落后。期刊方面,尉迟淦的《从土葬到自然葬的转变》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谈丧葬形势的演变。章林、杨宝祥的《生态殡葬文化习俗的林学价值研究》对殡葬环境绿化法规现状及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生态殡葬文化习俗的林学内涵,阐明了生态殡葬文化习俗创新的作用等。
国外部分:日本自由葬礼推介会在1991年成立的时候,自然葬被第一次使用,登载于1998年的第5版《广辞苑》,并带来强烈反响。岛田裕巳的《葬礼,没必要》对传统葬礼方式进行批判,对现代葬礼高额费用提出的质疑。吉泽武虎的《自然葬的推荐》描写了各国不同自然葬的葬礼风俗,如印度恒河旁的火葬等。自然葬(natural burial)的概念1993年兴起于英国,随后遍及欧美澳各国。武田史朗的《英国自然葬地运动和其制度框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研究了自然葬的始发地英国在自然葬方面的相关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千百年来,墓葬是中国所采取的最为常见的一种骨灰安葬的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墓葬日益暴露出浪费土地、破坏坏生态环境、污染环境、价格高昂等弊端,这些现状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了群众的生活安全和生存空间。传统墓葬已无法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改革传统墓葬方式已成为殡葬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能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葬是一个很好的发展。
由于自然葬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殡葬观念存在着一些分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得到有效地推广,所以本论文将通过文献研究、举例说明等方法来分析推广实现大规模自然葬的可行性,以及进一步明确殡葬改革的重要性和改变现有安葬形式的必要性。
はじめに
4. 研究创新点
以中国目前殡葬弊端为研究对象,在深入了解日本自然葬活动的基础上,吸纳了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研究和举例说明总结了中国殡葬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从多角度来分析自然葬的可行性,改变传统殡葬观念,让更多人了解并践行自然葬。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