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憩功能的南京玄武区街旁绿地调研分析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游憩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街旁绿地作为分布最密集的城市点状绿色空间充当了人们休闲游憩的主要载体,城市绿地的数量、面积、空间布局等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的开展。本课题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对玄武区建成街旁绿地进行现状踏勘,对其游憩功能进行详细调查,结合玄武区周边的用地性质、建筑、人群进行统筹分析,进行现状分析。本课题研究成果对今后玄武区街旁绿地结构功能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街头绿地发展概况日本把发展新城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个重要出口,也可将此规划看做是一般国家经历城市快速化发展时的一个缩影,分析其解决途径,为谋求更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寻求启示。1)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兼顾横滨港北新城作为一个整体开发的新城,从社会条件、手法和日的来说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规划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集中以及无秩序的开发活动激增的情况下制定的。规划目的以增加公园绿地数量和质量、建设开放空间系统为主。第二阶段在绿地不断受到乱开发开发行为的侵害的背景下制定,以绿地保护为目标,构筑大范围的绿地保护系统。第三阶段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对休闲设施和场所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绿地的保护问题,通过不同用地性质的有机组合,形成保护和利用并重的开放空间系统。2)将开放空间作为整体系统考虑其布局规划的以第阶段最为成熟,并最终采用此方案进行绿地配置。其最终是将公园、道路、寺院和河道等作为一个整体的开放空问系统来考虑,兼顾绿地的保护作用,以满足新城居民的游憩活动为目的,对绿色空间体系的整合和调控,其结果达到了既能将绿地由点集线最终连成片,满足了生态功能,又使居民方便快捷的进入游憩系统,提高了开放空间系统的可达性,满足了居民的游憩需求。3)重视近邻公园群的建设,将公园与核心绿带紧凑配置近邻公园群与核心绿带紧凑配置,用绿带将公园群串联,并通过绿道互相连接,将原来功能过于分散的公园绿地组合成有机开放空间系统,既提高了其系统性,又方面了居民进入整个系统,便于形成多功能并存的绿地网络,更好的发挥生态和游憩功效。这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克服了功能过于分散时与用地需求的矛盾。
哥本哈根市分别于1968年、1986年和1995年对城市居民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展开大型的调查。调查结果体现了市民对公共空间使用状况及评价和整体的游憩需求。其中,到市中心来休闲的人们大多数居住在哥本哈根市市内,但非市中心;人们休闲的目的主要为了放松身心,并且很多人会周期性固定前来,交通方式多以公交为主,但在市中心内部的交通方式主要是步行和自行车;多数人认为市中心的公共空间充满活力,人们非常喜欢市中心的这些广场、老建筑以及城市氛围。
哥本哈根30多年来一贯奉行的政策是减少城市中心交通、改善使用者环境。从1962到1996年间,建设了斯特格勒街(1962),菲奥尔街(1968)、哥布马格街(1973)、斯特拉格街(1992)等步行街道。开发建设了加梅尔广场和新广场(1962、1973、1992)、阿马格广场(1962、1993)、高桥广场(1986)、市政广场(1996)等数坐城市广场。到1996年,市中心已经辟出9.6万平方米左右的面积供人活动,是1962年的6倍。哥本哈根的公共生活中的最大改变是那些在城市中休闲娱乐的人数日益增加。每当哥本哈根为步行者多提供14m2使用面积,就会多一个人加入到城市休闲活动中来。从1962到1996年的几十年内,市区广场和街道上休闲游憩的人数增加了3.5倍,同时,车辆禁行的街道和广场的总面积也增加了3.5倍。随着公共步行空间的增多,哥市市中心交通量的绝大多数是步行,还有少部分是自行车交通。人们不仅是交通性的穿越,也在这些空间停留、观望,或坐下来享受城市、风景和纷繁的人群2]。在公共空间中发生的众多事件和文化活动,构成了城市中另一幅诱人的风景,使市中心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街旁绿地定义为位于城市道路用地外紧邻街道并相对独立的中小型开放式绿地,
属于公园绿地范畴内。它具备游憩和城市美化双重功能,包括街道广场绿地、
4. 研究创新点
第一,在进行街头绿化施工前,要对街道设计的整体情况和人们的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合理的绿化设计。绿化设计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出来的,要考虑到很多的影响因素,绿化设计的规范与否,主要是看有没有对所有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并根据研究的结果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要求的绿化设计。强化地方特色的体现在进行街头绿化景观的设计时,要将城市的特点和特色考虑进去,确保整个设计更更好的反应整个城市地方特色。
第二,加大点状绿地的建设和力度,适当扩大单块绿地的面积。受到城市规划定位和历史成因等因素的影响,高密度城区点状绿地的分布存在不均衡性,特别是在街道狭窄、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绿地建设难度较大。同时,部分建设年代较早的绿地面积过小,实践证明多数此类绿地的管理维护难度较大,比较容易受到违法占用和植被破坏,且生态景观和市民活动效率不高,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予以更新和适当扩大。另外,由于人口密度较高,座椅和运动器材等设施的数量也应相应增加。第三,重视城市绿地法规制度建设。科学的法律法规可以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的合理性和延续性,规避许多不应该出现的失误。纵观世界上许多在高密度城区的绿地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或城市,其绿地建设往往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城市绿地或开放空间的设置标准,甚至艺术品配置等细节确定下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其城市绿地系统。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