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运动公园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的目的:
(1)激活城市滨水空间
将运动公园结合滨水环境,人的活动不仅仅是在近处欣赏水,而是让人在亲水的环境中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使用者的多元化导致功能多样性,从而使滨水公共空间就富有更多的活力,这样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人与水互动性,从而达到滨水空间被激活的目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最早在外国文献《世界公园》(佛.阿.戈罗霍夫,勒.布.伦茨,1985 )里定义过运动公园,他通过对国外运动公园的案例分析,总结了以专业比赛的运动公园设计原则,但没有提出适用于普通居民锻炼健身的运动公园进行规划设计。而最早在国内的公园设计中对运动空间提出需求的是《镇江赵声公园设计书》(陈植先,1926但该设计书仅提出了在公园里对体育运动场所有需求,并没有涉及专门的运动公园规划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国内研究者们对绿地中的运动空间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园林中的健康运动空间一城市健康运动公园》(孟祥彬,于滨,2003 )以涵盖运动公园在内的所有健康运动空间的设计要求与原则为研究核心,认为运动空间不宜过大,但随着运动需求的不断增多,尺度
较小的运动环境能否继续满足广大的群众仍待思考。之后,《体育公园初步研究》(孙福林2009)又着重的对我国运动公园人均占地面积、公园规模、运动设施占地面积以及绿地率指标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且从运动公园的规划设计和植物配置的应用两方面提出了见解。随后,一些学者对运动公园的研究逐步深入,将其它理论与运动公园结合起来探讨的研究也逐步增多。在《论城市运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网络效应》(全冕,2009)中主要围绕我国当前城市公园景观发展这一现实环境基础为中心,分析景观设计如何将网络效应运用其中的理论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当前背景下运用运动公园景观设计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我国体育公园的建设环境研究》(薛斌,王东,董新光,2009)在经济与政治两大宏观层面中运用逻辑性分析方法解析了我国运动公园的建设环境,提出运动公园的建设在产业化水平、行业法规、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还有较大完善空间,而资本供求关系、市场经济、运营管理等微观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较大,各种体系与机制有待更深入的完善和建立。而在人与运动公园环境的关系层面,《体验经济时代运动公园景观设计研究》(常文敬,2012)中本文系统地对运动公园、体育历史、体验设计等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运动公园在体验设计时的方法、理念和原则,并通过对体验设计与人、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展开体验设计的宗旨和重大意义。有关运动场地环境营造方面,《体育公园空间景观营造研究》(张晓玲,景慎好,2014)以晋中体育公园的文化景观营造为主题,并结合空间景观营造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的进行了全面阐述重点对体育公园的体育文化内涵营造进行详细梳理与分析归纳,最后总结了城市运
动公园在空间景观营造方面的设计方法。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城市滨水运动公园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体,它彰显了一个城市现代生活质量的高低。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由此对运动场所的需求和品质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城市滨水运动公园将回归自然这一属性融入到城市公共运动场所中既能满足城市市民较高的生活品质要求。设计初步探索了将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与城市运动休闲社会服务功能相结合的可能性以及原则和方法,希望对我国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建设与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提高我国人民生活环境水平与质量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
研究计划:(1)12月底3月初收集论文有关资料、相关设计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实践,探讨设计理念、策略与方法的可行性。
(2)3月初4月中旬按照设计提纲,结合相关资料完成设计初稿。
4. 研究创新点
关注于功能与人的需求,打造集运动、休闲、娱乐三重功能的综合性公园,本方案将针对城市或地域特色运动与滨水设计区域的重点节点进行专项设计。 运用强烈色彩以及曲线道路烘托运动主题,利用生态修复进行水体自净化,根据功能主题进行植物配置,主题性突出。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