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隐逸思想的异同——以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和鸭长明的《方丈记》为中心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及文献资料法,通过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展现中国文人的隐逸思想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生态度。并且通过鸭长明的《方丈记》展现日本的隐逸思想与无常观的联系,探讨中日文人隐逸思想的异同。
意义:(1)日本古典隐逸思想来源于中国,但其在日本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之后,与本土传统相融合。尤其是中世时期之后,日本隐逸思想从无常观出发,具体表现为修行的隐逸观,同时也不乏对艰辛生活的逃避。通过中国诗人白居易的《白氏文集》与日本歌人鸭长明的《方丈记》中的隐逸思想对比,探索中日隐逸思想的异同,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影响。
(2)文学熏陶人们的思想,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引导一个国家的发展。本文借中国诗人白居易的《白氏文集》与日本歌人鸭长明的《方丈记》两部文学作品,对比两国国民的隐逸思想,去芜存菁,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人生态度,培养国民的坚毅性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养人才,塑造积极向上的民族形象。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部分:
无常观作为《方丈记》的主题思想,同时也是日本隐逸思想的特点与主轴思想。《方丈记》作为一部日本文学作品,国内目前对其本身的研究较少,更多的作品主要将有关日本的无常观研究与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且较为浅显,更接近直白的介绍。例如:吴丽霞在《试论日本中世文学中的无常观》中论述了中世文学中表现无常观的主要是草庵文学、僧侣文学、没落的贵族文学、军纪物语和纪行文学;汤红霞在《浅析日本人的无常世界观》中论述了日本无常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了中国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隽雪艳在《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中分析了无常观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生死观以及日本文化之间的关系。
国外部分: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日本隐逸思想来源于中国,但在日本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与日本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内容,与中国传统的隐逸思想有了很大的差别。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使得其隐逸思想从无常观出发,具体表现为修行的隐逸观,其中不乏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逃避。而中国的隐逸思想很少有彻底的遁世,而更加青睐心隐,将隐逸思想作为世人心灵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及文献资料法,通过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展现中国文人的隐逸思想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生态度。并且通过鸭长明的《方丈记》展现日本的隐逸思想与无常观的联系,探讨中日文人隐逸思想的异同。
はじめに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将中国诗人白居易的《白氏文集》与日本歌人鸭长明的《方丈记》中的隐逸思想相对比,展现中国文人的隐逸思想不仅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更是一种进舒退卷的处世哲学。
而日本的隐逸思想由于其社会地理环境等因素,逐渐演变成了从无常观出发,其中不乏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逃避。
二者相互对比,去芜存菁,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