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紫式部文学创作观的对比研究——以《长恨歌》和《源氏物语》为例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创作观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写作态度。思想观念与作品形成时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相关,作者从这里提取艺术真实;写作态度则与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理念有涉,其中体现着作者的创作心理。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和紫式部的代表作《源氏物语》的创作时代背景、作品内容以及作者的创作心理,分析中日两国叙事文学存在的共性、两位作者创作思维的共同规律,以及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者创作的影响。
研究意义: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一部传唱千年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诗作之一。我国文论历来重视文学刺上化下的社会性功能。白居易讽喻时事、批判现实、包含有政治理想的文学创作观的形成来自于这一文学理念的影响。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日本文学的传统是言私不言公,强调个人感情的抒发而不议论国家政治,弱化了文学的言志功能。紫式部正是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文化传统。唐朝时日本排遣唐使的派遣使两国文化得到极大推广,这也是紫式部能够从小读唐诗,学习汉文化的原因,才能在创作《源氏物语》时引用许多中国诗歌,甚至其小说的结构布局等方面也受《白氏文集》的影响。通过研究白居易与紫式部文学创作观能够加深人们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认识,了解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中日文化上的交流促进了文学创作,两国文学家可以在加深对本国本民族文学文化认识的同时还可以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并有所创新,弥补本民族文学文化的缺陷,使本国本民族文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对现代作家创作也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部分:
国内对于白居易与紫式部的创作观的对比并没有相关研究,对于白居易创作的研究基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作者创作心态的研究,另一个是对于作者作品的研究。创作心态方面曹磊(2013)在《白居易创作心态研究》中从白居易的思想信仰入手,结合诗人的身世境遇、政治遭际等,以其诗文为基本立足点和佐证,并联系同时期有相同境遇的人士,考察他们的心态,与白氏心态作比,分析白居易心态的独特性和成因。除此之外还有王拾遗的《白居易》、《白居易生活系年》;褚斌杰的《白居易评传》等,这些专著对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都有详尽客观的论述。针对于作者作品的研究:罗如斯(2014)在《白居易讽谕诗与中国诗歌的讽谕传统》中,以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切入点来研究中国诗歌的讽喻传统,探究其内在成因、发展规律及其重要的社会意义,最终落脚于对现代诗教的重要启示。对于紫式部的研究主要直接对她的两部著作《源氏物语》和《紫式部日记》来侧面了解她的生平和文学创作的,如陶力的《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另外将她的《源氏物语》与白居易的《长恨歌》相对比、相联系研究,如张龙妹的《源氏物语桐壶卷与《长恨歌传》的影响关系。
国外部分: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文以《长恨歌》和《源氏物语》为例,以白居易与紫式部文学创作观为研究对象,运用搜集和总结文献法、辩证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对比研究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各自文学创作的影响、创作思想以及创作心理,进一步比较两位文学创作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はじめに
1 白居易の文学創作観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本文以《长恨歌》和《源氏物语》为例,以白居易与紫式部文学创作观为研究对象,运用搜集和总结文献法、辩证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对比研究两位作者所处时代的时代背景对各自文学创作的影响、创作思想以及创作心理,进一步比较两位文学创作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以上层统治阶级的爱情悲剧为题材的叙事文学作品,都提出了爱情与政治、社会、道德观念冲突的共同问题。并且《源氏物语》的创作受到《长恨歌》一定影响。所以紫式部与白居易创作观上存在共性,但是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存在一定差异。
创新:目前国内对于白居易与紫式部的创作观的对比还并没有相关研究,所以本选题富有挑战性。分析比较白居易与紫式部文学创作观,找出中日两国叙事文学存在的共性、两位作者创作思维的共同规律,以及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加深人们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认识,了解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中日文化上的交流促进了文学创作,两国文学家可以在加深对本国本民族文学文化认识的同时还可以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并有所创新,弥补本民族文学文化的缺陷,使本国本民族文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