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市东湖湿地公园改造设计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通过对城市空间中的康养景观需求,在现代化城市进程中,给人们带来许多的便利,但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亚健康人群以及老龄化水平也在呈上升趋势。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和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公园设计中融入健康设计的理念,目的在于为城市化密集拥挤的环境下,创造一个喘息和休闲的场所,使人们能够通过与园林元素的接触来释放自己,让使用者和景观可以很好的互动,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研究意义:康复景观设计的研究范围可以包括医院、疗养院的附属绿地、园艺疗法花园、公园绿地中的感官花园等。作为一种景观形式,可以不受医疗机构的限制,扩展到社区、花园,乃至城市等。在康复景观中,使用者和景观可以很好的交流互动,通过感官系统能获取很多原始信息,信息通过神经系统输送到大脑,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身体以及精神上的痛苦,促进身心健康。本次的课题与湿地公园有关,将康复景观与湿地公园的结合,进行景观设计,把人群作为服务对象进行研究。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研究概况
1. 城市湿地公园研究成果:在21世纪中,我国关于康复景观设计的研究已经逐步受到重视,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国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湿地的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湿地公园的发展、建设和研究提供了雄厚的原始资料。
2. 康复景观研究成果:在我国,利用自然环境从而恢复身心健康的的观念自古就有。中医常道天人合一 天人相应强调的就是利用自然使得阴阳调和,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中医药文化更是从药理角度提供了植物保健作用的依据。2000 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认为人类的生存、健康与疾病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的儒家文化强调君子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将自然环境中的元素与人格进行类比,在反观自身,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同时,达到身灵合一,放松身心的作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中,隐士们将自然环境作为身心的避难所,醉心于自然,借助自然提供的场所,庇护身心,寄托心灵,从而升华精神。代表作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通过自然环境,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课题研究的内容:对乐平市东湖湿地公园的整体概况和现状研究,针对湿地公园以及康复景观的结合,将康复景观融入城市之中。在城市公共空间当中,具体设计内容包括空间设计、园路设计、植物设计、建筑设计、小品设计等。应与公园功能分区有对应的联系,做到人与人、人与环境间的相互协调。
具体设计内容包括:(1)前言(2)项目背景(3)相关案例分析(4)乐平市东湖湿地公园景观改造设计平面图(5)康复景观功能分区设计(6)景观效果图分析图(7)公共设施设计(8)导视系统设计(9)结语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对于两种景观设计类型,一是湿地公园景观,二是康复景观设计,二者结合到一起,形成康复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从新的角度和定位进行设计,从公共设施,生态修复和康复景观的运用上采取新的方式进行公园湿地景观设计。
创新:由于中国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经济实力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医疗机构中现有的康复疗养空间并不能满足需 求,而公园绿地分布相对较广,面积较大,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在公园中营造康复景观,对于普及环境与健康的知识,改善中国康复景观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