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后山”废弃剧场环境设计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将现实世界的涵构文本戏剧化,而进入某种仪式性地悬搁状态,于是利用这样的方式去探觉到空间中某些我们未曾发现或早已遗忘的面向,进而以不同的观看视角重新认知事物。 意义:设计一个装置和一场事件和一段时间,在此处使人与环境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带给人的体验不依赖高科技的刺激,而是最单纯的环境和最原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即如实地观察环境。使得在这里,景观的权威可以被避免,从而传达出创作者的个人观念:如果不做选择,意味着任何选择都将发生。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哄而上的不锈钢抽象雕塑、政绩工程以及在广场绿化中简单化的大草坪设计方法,已使人们认识到现代城市缺乏艺术设计与特色,而环境艺术设计观念的陈旧和盲目的模仿似有东施效颦之嫌。而国外一些优秀的环境装置设计在历史文化的继承、地方性的体现与现代设计的运用方面却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城堡(the citadel)商业城的环境设计中,园林建筑师马莎施瓦莎(marthaschwartz)在公共散步广场中创设停车场装置,其特色在于将250 株棕榈树种在由灰色和红色的混凝土铺砖以及绿草组成的方格之中,每一株均被套在预制的白色混凝土轮胎中。这种设计除具有形式、线条的美和满足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她对该地原为尤尼雷尔轮胎橡胶厂这一历史的关照和现代生活中常见的轮胎的创新,使它在具有景观意义的同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2.2002 年在日本茨城县笠间市 的艺术之林公园陶林中,艺术监制伊藤公象在方圆5、6 公顷的丝柏林间延散步路径铺设陶板,并排布了17处陶艺装置,这些陶制装置均具有游玩、休憩和照明功能。有意义的是,装置作品均取材于林间的陶土,由创作者作出模型后再分工给笠间的9 家陶制厂制成。陶林的环境装置被游人誉为漂亮的散步线路,也是实现自然、艺术和当地产业互为调和的空间表现方法的一种尝试。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设计内容大致分为:
1.将室内封闭空间常见的圆形舞台与条状观众席作为装置内容放置在自然生长的树林荒地中:使户外空间翻转为戏剧空间,但被人为排演好的戏剧却没有被上演,此时作为一个空间的真实存在的剧场反而被重视。即此刻该空间的一切,例如植物的自然演替,生态链的不断完整,突然介入的人为改造,取代了演员的位置,成为真正的演出者上演着精彩的剧目。
2.建立一个匣子存储和收集在此处发生事件的档案:剧目随着季节的变换呈现不同的节奏,随着时间的推进,更将此处导向无法预知的走向。可能一如既往被自然侵占,可能人为建立起一座建筑,可能遛鸟的老人来,可能老人去世后再也没有遛鸟的人出现,可能有人在此处收集到了蝴蝶的新种,可能有人在这里听到了珍惜鸟类鸺鹠的叫声。档案有时是自然观察笔记有时是现场照片有时是一次目击记录有时是一段声音。
4. 研究创新点
从后现代主义艺术脉络出发,提出装置艺术与参与式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可借鉴性。
通过对景观设计中观念为先的装置艺术的应用情境的研究,尝试以此扩展景观的设计思路。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