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细-开题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民俗书写开题报告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研究的背景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有《张爱玲全集》行世。张爱玲是第三代“海派”作家的代表,她笔下的上海叙事体现了她对上海的独特审美和特殊情结。在城市建筑与居民之间,在街头巷尾的俗世生活中,在和其他作家笔下的上海对比中,张爱玲用一个个华美而悲凉的故事阐释了她心中的传奇,彰显了在繁华都市背后透露的人生哲学,也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战乱、繁华的世俗一面。 张爱玲的小说不仅是三四十年代沪港之间“西化社会”的视界,也是中西文化在上海租界这一特殊领域碰撞的写照。她善于收集陌生的城市碎片,以细腻的笔法将其融入一个荒凉而独特的新奇世界,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孤独的传奇经历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在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时,往往通过描写物欲纠缠中扭曲异化的人性来挖掘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很少有人从都市生活中民俗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民俗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民俗,它与农业社会的传统民俗有很大的不同。当下对张爱玲上海都市民俗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对张爱玲都市小说中上海都市市民形象的研究

当下对张爱玲都市小说中市民形象的研究,主要包括上海都市女性形象、人物悲剧色彩分析以及民俗文化对人物形象烘托作用等方面。汪玮玮在《比较村上春树和张爱玲笔下的都市人物》中指出封建思想迫害下灵魂扭曲的妇女、冷漠的遗老遗少家庭中成长的压抑而孤独的青年、自私而麻木的都市男女,都是张爱玲笔下常见的人物形象。这是对张爱玲笔下都市市民形象比较概括性的总结。徐亮红在《张爱玲小说的民俗叙事探究》中指出民俗是一个时代着装的烙印, 也是一个人性格和心理的折射。在叙事中, 服饰民俗充当了暗示和烘托的作用, 也为叙事增添了摇曳多姿的效果。张爱玲通过批判,让读者看清特殊时代环境下都市现实生活中隐藏的残酷,激发读者内心对自我与他人孤独缘由的深刻思考,帮助读者避免陷入故事中人物的残酷悲剧。高梦涵在《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叙事》中提到张爱玲的笔墨主要集中在男女的感情、家庭,写他们之间感情的千疮百孔,凸显人性的扭曲与变态,女性心灵的奥秘更是张爱玲剖析最深的地方。以描摹普通人的琐碎生活来反映时代。李继玲的《悲剧·人生·世俗·语式——张爱玲爱情文本意蕴技艺谈》,着重从浓厚的悲剧意识、人性的深刻挖 掘、世俗人生的执着、孤寂苍凉的叙述语式等四个 方面来谈张爱玲爱情文本的思想意蕴与艺术特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尝试探讨张爱玲上海都市小说的民俗书写对小说的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以及升华作品主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张爱玲的都市小说交织着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冲突与融合,借助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解读张爱玲作品, 旨在分析张爱玲小说叙事中形态各异的上海都市民俗, 探讨其蕴藏的文化内涵, 有助于了解当时中国文学的民俗特色。以人物的装饰和打扮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民俗如何刻画人物和表达故事主题;而繁杂的节日仪式民俗,则传递了一个时代民众的集体记忆,分析市民阶层的精神世界反映当时的创作宏观背景以及其对上海都市民俗如何进行输血再造的概况。通过分析张爱玲的生活轨迹和学习背景,继而探究张爱玲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成因分析其上海都市民俗书写对后世上海都市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范读文本法:阅读张爱玲都市小说,形成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整体印象。

2、精读文本法:阅读小说,整理其中关于上海都市民俗书写的创作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1] 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许道明.海派文学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陈勤建.中国都市民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张爱玲.金锁记[A].张爱玲全集1[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6]张爱玲.第一炉香[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7]林幸谦.反父权体制的祭奠——张爱玲小说论[J].文学评论, 1998(4):34-42.

[8]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C]//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60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9]张爱玲.怨女[A].张爱玲全集3[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10]静思.张爱玲与苏青[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11]张爱玲.半生缘[A].张爱玲全集4[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12]赵园.北京:城与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3]张爱玲.创世纪[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14]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象:王安忆上海书写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5]张爱玲.倾城之恋[A].张爱玲全集1[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16](德) 奢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17]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18]赵园.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3(3):206-220.

[19]张文东.常与非常——张爱玲《传奇》叙事之结构模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38-44.

[20]李今.日常生活意识和都市市民的哲学——试论海派小说的精神[J].文学评论,1999(6):82-94.

[21]艾晓明.反传奇———重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J].学术研究, 1996(9):81-86.

[22]蔡丰明.上海都市民俗[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1.

[23]杨永庆.20世纪40年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独特地位[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2):73-77.

[24]黄忠来,杨迎平.评李今的《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J].文学评论,2001(6):156-159.

[25]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26]蒋心焕.“海派”散文与文化市场[J].东岳论丛.1998(1):90-96.

[27]张鸿声.都市大众文化与海派文学[J].郑州大学学报,2000(5):58-63.

[28]金明石.形成期海派小说的性格再探[J].中国文学研究,2000(1):16-22.

[29]熊月之.海派散论[A].马逢洋.记忆与想象[Z].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30]王枫.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张爱玲小说散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3):162-174.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序号 起讫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1 2018.6.25——2018.7.5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

2 2018.7.6—2018.10.10 阅读资料,完成资料索引

32018.12.2——2019.1.3 指导老师录入系统,学生选题

42018.12.24——2019.2.22 完成开题报告

5 2019.3.1——2019.3.19完成论文提纲

6 2019.3.20——2019.4.19完成论文初稿

7 2019.4.20——2019.5.10 完成论文修改稿

82019.5.11——2019.5.30交定稿(2份),指导教师审阅论文

9 2019.6.1——2019.6.11老师评阅论文(填报评阅教师评分表)、学生准备答辩

102019.6.12——2019.6.20各系组织论文答辩,填报答辩评分表及答辩考核评议书汇总上报毕业论文成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