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性格分析——以《红楼梦》前八十回文本为参照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20世纪,红学界对于林黛玉形象的研究与评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20世纪前半期,现实的道德伦理评判。比如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认为黛玉悲惨的结局是其性格、出身不合于当时的道德因素,此是发端之作,也是其中最有力的代表;第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文学的典型评论。俞平伯作为一个现代学者,于《红楼梦辨》,《作者底态度》一文中首次提出钗黛合一论,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不能相下。超出了前辈们仅局限于单个人物评论的范围,也不再限于对人物进行伦理判断。太愚也开始把林黛玉作为一个文学形象,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论方法加以研究。这些都为林黛玉的文学典型评论开辟了道路。此后,李希凡、刘大杰等人将黛玉和宝钗作为对立的典型来研究,得出黛玉是个十足的封建叛逆者的论断。也有蒋和森这种专门研究黛玉生存的典型环境的学者,以此揭示出黛玉形象的典型意义。他们都纷纷摈弃了对现实人的伦理批判方法,把文学形象放置于文学作品中去思考;第三,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化与美学探索。对林黛玉的研究以文化和美学探索为主流,兼有哲学、心理学、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林楠又打破了钗、黛典型对立的研究格局,通过宝、黛之间的比较,挖掘黛玉思想性格深层次的本质特征。周蕙则认为黛玉四十二之前是宝玉的同路人,四十二回之后成为薛宝钗的同归者。曾扬华的《论林黛玉的美》将林黛玉提高放置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大舞台上,与屈原形象实质比肩。吴颖也撰文《红楼梦十二人物论》专章赞美林黛玉内外兼美、性格高尚而纯粹,清丽而丰实,含蓄而深沉,是表里澄澈的。吕启祥更是将她比作花的精魂,诗的的化身,认为林黛玉这个形象既传承了中国文化,也开拓了中国文化的新质。徐子余从美学观点出发的论文《美及其向崇高的转化和两者的毁灭论悲剧形象林黛玉的价值》认为黛玉的美是建立在她真的基础之上并升华为崇高等多种美。另外还有陈维昭从哲学角度研究黛玉的存在体验。朱伟明研究黛玉的生命意识,她的生命意识是自然发展出来的,她能够打动读者的也正是她那独特的生命形式。肖君和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黛玉的抑郁性格,以此论证黛玉的悲剧构成。王蒙的《钗黛合一新论》,赋予俞平伯钗黛合一论新质,认为钗黛的合一不是两个实体的人合二为一身,而是曹雪芹对于女性统一而又矛盾的感受分别化作了笔下的两个不同人物形象。兼美难求,所求的只是一种平衡与思考。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内,还有学者把林黛玉与潘金莲进行比较,把林黛玉与日本文学中的道纲母进行比较,把林黛玉与妙玉进行比较等等,也都是把黛玉作为了一种文化符号。随着不同时代里不同的评论视角、不同的评论方法的更迭,人们对于林黛玉这一文学形象的态度更显宽容,逐渐淡化了对她道德伦理方面的批评,这是令人欣慰的。原因之一在于这一艺术形象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蒋勋在他的作品《蒋勋细说红楼梦》中也认为林黛玉一直没有被描绘,好像一个幽灵,作者对于她的处理不在于细节描写,更多的是情境渲染。通过黛玉生命的情境呈现出她的风流态度。她是一个不存在的存在。正是这个艺术形象蕴含的丰富内涵和魅力,让读者们认识到一分为二的处理方式以及伦理道德的简单批判是多么粗制滥造。其次受到接受美学的影响,更加包容开放的时代,读者用不同的眼光和思想创造出了日增新意的林黛玉。对于林黛玉形象的研究也必然会打破以往固化的伦理道德批评。
鲁迅评《红楼梦》是悲凉之雾,遍披华林。林黛玉身上更是笼罩着一层与众不同的悲剧色彩。评论者们对林黛玉悲剧色彩的解析,其重点主要集中在七个方面。
第一,宿命性悲剧。这里的宿命性并非是哲学意义上的悲观主义,而是美学范畴中的概念。故事开篇就讲述了一个凄美的还泪故事,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下世为人,拼尽一生眼泪。早在前世就注定了她命运的悲剧结局。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以刘再复先生的《性格组合论》搭建人物性格分析的理论框架,试图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说清楚林黛玉整个性格的发展脉络。
最后希望可以挖掘林黛玉性格背后的深刻含义,作为对研究内容的一个升华。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首先从社会学角度,从林黛玉以外的文本出发,分为环境、关键人物、爱情、书籍四个切入口考察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期间运用精神分析方法以及结构主义理论来推导;其次,运用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和精神分析考察林黛玉性格的时间变异性、空间差异性。
其中,时间变异性又分为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三个阶段来考察;最后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和叙事语法挖掘林黛玉性格背后的深刻含义。
一方面,林黛玉这个形象本身提供着某种意义,具有能指功能。
4. 参考文献
1.方晓:《色裁红楼》【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曹雪芹著 脂砚斋批评 王丽文校点:《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M】,岳麓书社出版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论艺术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的关系 4. 孙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情情与情不情红楼梦伦理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现代阐释》【J】,红楼梦学刊,2014年03期 5. 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华夏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 6.欧丽娟:《红楼梦人物立体论》【M】,里仁书局,2006年版 7. 赫根汉著 何谨 冯曾俊等译:《人格心理学导论》【M】,第六章,1986年12月版 8.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3版 9. 罗兰巴尔特著 汪耀进 武佩荣译:《恋人絮语》【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 10. 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版 11.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三联书店,1999版 12.秋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2005版 13.董晔:《20世纪林黛玉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14.李长之,李冬辰:李长之 李冬辰点评红楼梦》【M】,团结出版社,2006版 15.陈维昭:红学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版 16.蔡元培:《石头记索隐》【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版 17.叶朗:《中国小说美学》【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版 18.王蒙:《红楼启示录》【M】,三联书店,1991版 19.马瑞芳:《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版 20.杜景华:《红学风雨》【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版 21.缪君君:《20世纪上半叶社会学视野中的红楼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 22.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版 |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至2022年1月9日 老师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2.2022年1月10日-2022年3月5日 老师完成并下达任务书。 3.2022年3月6日至3月29日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 4.2022年3月30日至4月30日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初稿。 5.2022年5月1日至5月19日指导学生完成论文二稿。 6.2022年5月20日至5月27日指导学生完成定稿,学生上传论文并进行重复率检测,学生打印论文稿并上交。 7.2022年5月28日至6月9日 老师评阅论文,指导学生准备答辩。 8.2022年6月11日至6月16日 指导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您的朋友 曹颖 为这封邮件插入了背景音乐 - 下载播放 播放器加载中... 正在发送... 此邮件已成功发送。再回一封 切换到完整写信模式 try{document.write( outputDataLoading( true ) );}catch(e){}发送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