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研究背景: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苏州经济的飞速发展,迁入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增加,2016年苏州的常住人口数达1061万人,是江苏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城市。苏州市土地面积仅为8488.42平方公里,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纳大量的人口,增加建筑高度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增加建筑高度与保护好历史街区之间寻找平衡,显得尤为重要,苏州城市建筑高度控制自然就成了一门重要的研究课题。 苏州因古城保护的强制要求形成了“中间低,四周高”的总体格局。通过《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严格控制“一城两线三片”范围内建筑高度,形成城市中间低矮平缓的空间形态。但外围地区由于缺少强有力的高度控制要求,在市场开发的需求下外围建筑高度不断抬升,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同时由于高度分级分区不够明确使得高层建筑缺乏整体统筹、高层布局散乱、古城风貌缓冲区与景观视廊面临威胁、局部建筑高度与环境不协调。 城市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各方面规划,城市规划中,建筑高度的控制研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英国1938年就开始对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及伦敦大火纪念塔周边环境进行高度控制,提出了战略眺望景观保护的政策和程序;法国巴黎运用纺锤形控制对建筑的高度进行控制,并将其纳入法定城市规划的法律规范中;德国斯图加特市对高层建筑布局进行专项规划,对建筑密度、建筑层数、高度和屋顶坡度等指标进行详细控制。以上对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的技术手段的关注多集中在眺望景观视线和城市天际轮廓线两方面。目前国内有北京、上海、成都、哈尔滨、烟台、长沙、宁波、南京、青岛、苏州等对城市建筑高度做了相关研究,研究方法涉及视线分析法、多因子分析法、城市天际线评价法和综合分析法。长沙建筑高度的研究主要采用多因子分析法,选用土地价格、轨道交通、历史文化等因子,最终对城市空间形态高度进行管控分区,明确分为高层禁建区、高层严格控制区、高层适度控制区、高层适度发展区和高层适宜发展区。关于建瓯古迹、历史街区的保护则是采用视线分析法,对文物古迹、保护建筑周边的建筑高度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进而提出古城保护建筑高度控制准则,用以引导和控制老城区开发强度,保护和延续古城风貌。苏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古迹较多,与长沙有颇多相似之处,本次研究主要参考以上两城市研究方法。苏州素来有一种“狮山回头看虎丘”的说法,研究方法中多因子分析法能够实现定量的分析,如果结合视线分析法则更能切合苏州的特点。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为了能在北寺塔将整个苏城尽收眼底,其周围建筑高度是有严格的限制的。 目前为止关于苏州城市建筑高度研究的文章有某一区域或是整个苏州市的整体规划,结合各个区特点对苏州整体进行研究的案例不多。其中涉及到苏州整体高度控制的有2010年完成的《苏州总体城市设计说明书》,该说明书结合多种高度分区控制原则将全市划分为七类高度控制区。其他专门研究苏州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的文章较少,所以此次针对目前苏州城市建筑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实际运用相关的方法,对苏州城市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研究并提出建议。
研究目的和意义: 城市建筑高度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长期缓慢、逐渐累积的过程,对于苏州这样一座城市而言,在前期进行系统的规划,能够有效避免一些环境,人文景观等遭到破坏的局面。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建筑高度因缺乏合理有效的控制而不断增加,以至于在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尤其到20世纪初,历史文化景观得不到有效保护、城市局地小气候遭到破坏等问题不断显现出来。
苏州是典型的具有江南特色的城市,古城古街园林存留很多,且与现代建筑交替分布。通过对各个区域进行不同标准的高度控制,可以使新旧建筑自然的融合到一起,打造一个错落有致的城市。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 研究内容: 1)苏州城市建筑高度现状 借助遥感影像,相关资料以及实地勘测,获取目前苏州城市建筑高度大致分布情况,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2) 基于GIS平台对苏州城市建筑高度控制进行分析(结合苏州市整体规划) I.按照不同区域发展特点对研究区进行分区。利用ArcGIS将研究区域分割成几个子研究区,如将古城区单独作为一个研究区域,工业园区单独作为一个研究区域。 II.多因子初步分析,根据子研究区的特点利用多因子分析法进行初步高度控制分析。影响不同区域建筑高度的因素不一定相同,各个因素产生的效果所占的权重也不相同。研究综合苏州以及其他城市建筑高度控制有关的文章并总结经验,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单因子指标和各个因子的权重,首先对单个要素进行单因子分析,然后利用各个因素所占权重进行加权叠加得到多因子叠加分析图,结合实际对高度控制进行分级。 III.视线局部分析,利用实现分析法并结合相关的城市建设政策在多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修正多因子分析结果。基于遥感影像或者其他方式提取特殊区域,如提取虎丘,狮子林,北寺塔等,对这些特殊地物周边进行视线分析,修正初步得到的分级图。 IV.结合实际评价高度控制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3) 运用分析结果对目前城市高度控制提出意见建议 综合分析得到的高度控制分级结合苏州城市建筑高度现状,对要注意或整改的区域提出意见建议。
|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 研究方法: 多因子分析:提取某一城市或地区高度控制的重要评价因素影响因子(如历史文化、道路容量、区域环境、城市形象、政策法规等)赋予权重值并建立评价标准和体系,得到高度区的扩展模型。 视线分析:一般以景观要素的视觉分析为依据,通过对城市重要视觉平台、视线点、视线通廓、天际通廓线等重要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控制区域或建筑高度进行划分。 层次分析法(AHP):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照不同层次聚集集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通过构造判断矩阵,求得每一个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影响因子对于城市建筑高度影响的权重。 研究步骤: 1)通过网络、期刊、实地调查等途径,获取参考文献、苏州市遥感影像、土地价格、苏州市行政区划、交通、绿地、水系等数据。 2)详细了解苏州近年来城市建筑高度的发展以及国内外建筑高度控制的研究方法。 3)结合得到的数据并参照其他文献分析研究的可行性。 4)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研究阶段。分析苏州城市建筑高度的现状。确定影响苏州城市建筑高度的主要因素,并确定各个因子的指标与权重,运用以上研究方法对苏州城市建筑高度控制进行分析。 5)根据分析结果结合目前城市建筑高度现状提出意见看法。
|
4. 参考文献
| [1] 罗曦, 郑伯红. 基于多因子评价的长沙市高层建筑布局规划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07(2). [2] 范菽英. 城市高层建筑布局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 规划师,2004(1). [3] 洪再生. 烟台城市高度控制的规划研究[J]. 城市规划,2005(10). [4] 芮建勋,徐建华,宗玮等. 上海城市天际线与高层建筑发展之关系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 [6] 林寿清. 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建筑高度控制准则研究—以建瓯古迹、历史街区保护为例[J]. 城市规划, 2009(1) [7] 王婧逸,向颖,杨光. 基于GIS平台的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初探-以贵州省湄潭县为例[J]. 重庆建筑, 2015. [8] 夏青,马培娟. GIS在青岛市高层建筑空间布局专项规划中的应用[J]. 测绘通报, 2008(4). [9] 王建国,高源,胡明星. 基于高层建筑管控的南京老城空间形态优化[J]. 城市规划, 2005(1). [10] 杨箐丛,薛里莹. 日本古都保护的高度控制方法——以京都为例[J]. 华中建筑, 2015(12). [11] Jian Hang, Yuguo Li, Mats Sandberg, Ricardo Buccolieri, Silvana DiSabatino, The influence of building height variability on pollutantdispersion and pedestrian ventilation in idealized high-rise urban areas[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2, 56(Oct). [12] MohamedF. Yanssion, Impact of height and shape of building roof onair quality in urban street canyon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1,45(29). [13] Rainald Borck, Will skyscrapers save the planet? Building heightlimits and urba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Economics, 2016, 58(May):100-113
|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 1) 2022-3-6至2022-3-31:接受任务,了解指导教师对论文的要求和工作内容。根据论文题目阅读指导教师规定的文献,通过网络、期刊、专业书籍等进行相关背景资料收集和综述,撰写开题报告。 2) 2022-4-1至2022-4-20:方案设计、数据收集阶段。 3) 2022-4-21至2022-5-4:方案调整及实证阶段。 4) 2022-5-5至2022-5-25:归纳、分析与总结,完成论文初稿。 5) 2022-5-26至2022-6-4:修改论文初稿,论文定稿,打印、装订。 6) 2022-6-5至2022-6-9:论文答辩准备及答辩。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