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公共服务研究----以苏州市越溪镇为例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而我国更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龄人数増长最快的国家。201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及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占总人口的8.87%。0-14 岁人口为 2.225 亿,占 16.60%,比上个十年的相应比重下降 6.29%比重;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776 亿,占 13.26%,相应比重上升 2.93%。根据现有的国际标准,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 65 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1999年,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而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进程。面临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养老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日益突现,对建立健全养老公共服务系提出了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第一次提出公共服务及其体系内容是在2006年10月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应惠及全民,并且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重要内容。2011年3月,国家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要“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重点提及了“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指出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扩大购买服务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的多元化。作为公共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养老公共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正被广泛关注。1988年9月12日,由联合国人口司、日本高龄化社会综合研究中心在日本仙台市召开国际会议,这是国际社会第一次在大范围内关注人口老龄化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会议通过的《仙台宣言》呼吁应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并倡导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其地方自治机构、民间团体等投入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中来。我国大部分老人不愿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选择在自己家庭养老,但由于我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很多家庭的子女或亲人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照顾老年人的服务,因此需要政府、社区以及整个社会在养老公共服务的政策上、财政上、硬件上提供支持。而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速度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养老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还不够完善,现阶段我国养老公共服务供给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为了实现老有所养,切实保障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社会公共问题:如何提高养老公共服务的水平与质量,以更有效的方式服务日益庞大的老龄人群?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主要包括几下几部分内容:
(一)调查地区老年人养老需求情况分析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
(一)文献研究法
4. 参考文献
[1]陈相芬. 苏州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m].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6.
[2]董红亚. 养老服务社会化“嵊州模式”研究[m].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3]陈叔红. 养老服务与产业发展[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2月—2022年1月初:根据个人兴趣确定论文选题,结合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对象
2、1月初—2月底: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并拟定大纲
3、2月底—3月初:老师下达任务书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