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の食事から見る日本人の性格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民以食为天,一个民族的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变革,大开国门之下,源源不断的异国文明争相涌入。在饮食方面,各式西餐料理店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出现,“西餐”成为了风靡一时的潮流与时尚。由于自上而下的潜移默化,日本国民也越来越青睐美味便捷的外国料理,而纯正的传统饮食显得愈加冷清,甚至成了贵族专属而非大众之选,直到二战之后才有了转机。二战后的日本,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不断发展,在进一步加大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重拾传统文化,并予以选择性继承,兼容并包各家所长。方海燕(2008)曾一针见血指地出日本饮食文化“混杂”的主要特征。祝大鸣(2007)则具体地分析过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日本人将其开放性和封闭性达到和谐一体的双重性格。另外边冬梅(2001)也撰文论证过日本人对外国先进食文化的兼收并蓄及其传统食文化的核心地位,类似研究不在少数。探讨饮食文化,未尝不可作为一种研究日本文化的手段。本课题通过分析现代日本人日常饮食的主要构成,探究这个构成现象产生的原因,由此更进一步探究现代日本国民大致的性格特征,希望由此能对日本多一点了解,为促进中日友好交往提供便利。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首先,本课题从当代日本人民的日常饮食着手,研究其成因。作为屹立于世界、别具一格的日本食文化,在千百年的辗转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的风格。古典的寿司文化,西方的快餐文化,以及邻国的中华料理,在日本家庭的餐桌上皆可占有一席之地,这一现象的成因令人玩味。
其次,举具有代表性的寿司为例,从古代寿司文化的继承与其在当代的创新发展入手,分析日本人在对于本国传统饮食传承方面的做法;再以咖喱为例,对于在明治维新时期由欧洲传入的咖喱,现今却又与其本身发祥地、传入地的风味皆不相同,以“日式咖喱”的名号深受日本大众的好评,甚至享誉世界,从它的引进和改良中,又可分析出日本人对于外来饮食文化的态度。
最后,通过分析可知,日本在形成自身饮食文化风格的过程中,确实是体现了其国民精神的。在对于传统食文化的继承上,可以看出日本人身上强烈的传统色彩,他们热爱本国的古老文化,为了使这些具有年代感的东西得以在当代生存,他们也乐于不断探索和加以创新。而对于许多外来饮食文化,日本也展现了相当包容的态度和相当快速的接纳,一来是选择性的引进,不断扩大本国现有的饮食文化种类,二来是在国民口味的基础上不断改良,使其更贴近日本人的生活。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探究从日本人日常饮食中反映出的国民性格,由此进一步加深对于日本人精神世界的了解,为中日友好交往提供新的视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研究步骤:
4. 参考文献
1)川岸舜朗.伝統食品には新しい科学がある[J].日本醸造協会誌.2002.(5):3152)佐々木正峰.伝統文化をいかに伝承していくか[J].教育情報研究2014.(29):57-673)世界雑学ノート.カレーの歴史と発祥地や起源[Z]. 2018-9-2
https://world-note.com/curry-history-origins/4)边冬梅.日本食文化刍议[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2):100-1025)莫明春.日本的寿司[J].民俗研究.2005.(2):239-244.6)郑雅珂.浅谈中日的饮食文化[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121-1247)祝大鸣.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认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民[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5):76-818)方海燕.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J].科技信息.2008.(4):187-1889)沈晓敏.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造——日本“传统与文化教育”的走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1.(11):83-8910)陆祥祥、魏红霞.日本传统文化及其对公民教育的影响[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3):36-41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 1 | 第八学期 1- 6周: |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交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
| 2 | 7-13周: | 在教师指导之下撰写论文 [10周:交一稿; 13周:交二稿]。 |
| 3 | 14-15周: | 论文最后定稿,装订、上交。 |
| 4 | 16周或17周: | 论文答辩(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