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以苏州市为例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背景 (一)社会背景 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当下,大量外来人员涌入经济发达的城市寻找工作谋求发展,造成了大多数农村地区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青壮年劳动力集体涌向城市的现象。 以苏州地区为例,目前在苏州市1000多万的常住人口中,共有外来人口831.8万,其中户籍外来人口679.4万,流动外来人口152.4万,外来人口及外来人口指数均列江苏第一,也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员比例已经大于本地常住人员的比例,他们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苏州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其中较为紧迫的一项。比如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后,其子女在家乡或随迁父母到劳动城市后的教育问题——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较快,进城务工的劳动者由于种种社会原因以及个人原因无法在所在城市获得户籍,导致随迁子女不能上有户籍限制的公立学校。在城市建设中,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仍然不完善,大量农民工子女无法在城市中获得良好的教育,并且部分外来务工者的文化水平较低,工作繁忙,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造成外劳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缺失,正值青春期的学龄儿童无法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也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我们在重视教育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还有一群特殊的人群可能面临着相当大的教育差距,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正确客观的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且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本文的写作重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教育是人类发展史中亘古不变的主题,追求教育公平更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被认为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 1、国外研究现状 “公共物品”这个概念由萨缪尔森在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初理论》中开始提出,全称公共物品或劳务 (Public goods or services),在此之后,经济学家依据公共物品理论对教育的属性进行界定时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斯蒂格勒茨认为教育的定义是“公共供应的私人物品”、布坎南认为教育是准公共物品、巴罗认为教育是纯粹的公共物品,我国学者郑秉文通过对各种不同观点的分析,认为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无论经济学家如何定义教育,我们都必须承认教育的公共性。 法国崇尚教育公平,受教育的权利人人平等,2013年7月,法国颁布了《重建共和国学校法》,其基本目标是建设公正、高质量和包容的学校,减少不平等现象。在法国16岁以下的儿童少年,无论户籍是否在法国,都能享受到跟当地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差别,保证学生无论家庭贫富都能受到最优质的教育。 在美国,实行教育凭证制度,即由户口所在地的教育管理机构给学生发放就学凭证,学生可以凭“就学凭证”,选择任何学校读书,也可以到外地学校上学。 在日本,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rganization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调查显示,在全球35个富裕国家中,日本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是最为公平的。如公立小学是日本最常见的小学,占全国小学总量的99%,它实行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每个区域学校的数量根据区域人口设置,且法律规定不允许跨区上学,学生入学不需要接受选拔考试,年龄合适就可以入学。日本政府通过法律规定公立小学的师资力量和薪资待遇标准,并且实行轮换制,致力于平均每个公立学校的师资力量,避免了“名校”的出现,均衡的教育水平使日本孩童不必为择校或无学可上而烦恼。跟随父母工作地点迁移的儿童只要有当地的居住证就可以在居住所在地的任何一所公立学校上学,日本政府为学校提供大量拨款,无论家庭贫富都能够在学校中一视同仁的学习生活,日本少年儿童在完善的义务教育制度中几乎不会为“上学”而感到烦恼。 国外学者对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等方面进行的理论研究较早,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可供参考。关于教育公平有三种典型的理论,分别是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托尔斯顿·胡森的教育机会均等“三阶段”说和麦克马洪的教育机会均等“三类型说”。 美国学者科尔曼(coleman)在《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中提出“教育机会均等”演变经历四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详细来讲即第一个演变阶段主张所有的儿童必须在同样的学校学习同样的课程。第二个阶段是为不同成长期望与倾向的人提供不同的课程。第三个阶段是理解教育机会平等观念要以教育效果或结果为基础。第四个阶段是认为不存在单一的教育机会平等观念。 瑞典教育社会学家托尔斯顿·胡森(Torsten Husen)在《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一书中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时期说,并归纳出教育均等的三个时期:(1)教育公平依次在效率优先的起点均等论,指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与社会给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相等的入学条件;(2)公平优先的过程均等论。指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使人人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3)突出个性发展的结果均等论。指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即在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接受教育后达到一个最基本标准,进而使学生成就机会更加均等 英国学者麦克马洪(McMahon)提出教育公平有三种类型:(1)水平公平,对相同的人相同对待;(2)垂直公平,对不同的人不同对待;(3)代际公平,确保上一代人的不平等现象不至于完全延续下去。麦克马洪个人强调教育的机会均等,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应贯穿整个教育系统以及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期间。 而在亚洲学者中,较早开始关注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日本社会学家友田泰正在《教育社会学》中也对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进行了划分,他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即:效率的平等、形式的平等和实质的平等。 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公平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被看为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一种标准, 而作为社会公平一部分的教育公平也被看为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基于本国国情,国内学者也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和受教育的必要性经行了多方面的讨论研究与调查。 西安交通大学张长征等人在《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中表明:中国教育基尼系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下降, 但是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平缓,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政府正在逐步放弃建国初期确立的低重心教育发展战略,具体表现为我国政府对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的投入增长大大减缓, 而相对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投入, 将重心转移到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张航空等人在《中国教育公平实证研究:1982—2010———基于教育基尼系数拆解法的分析》中也指出:城乡之间的基尼系数从1982年的0.0917下降到0.0701, 下降了0.0216, 下降幅度较小, 说明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改善较小, 城乡受教育年限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中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组在2010年出版的《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中全面展现了中国流动儿童的基本状况和教育状况,深入解读了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流动现状及其特点,系统分析了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提出从立法保障、制度设计、学校教育和家庭与社会四个方面解决问题的看法。 范履冰著的《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研究》中提到教育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的存在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难免会产生各种冲突,这些冲突通过受教育权法律救济机制,可以得到及时和有效的解决,保持正常的教育秩序。 张建国、王文江于2013年发表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探析》中认为:在法治化社会中,在立法上对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加以保障是最为根本也最富实效的。为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应完善《义务教育法》,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律保障体系,制定专门的《流动儿童少年教育法》。 叶静怡、张蕊、王琼于2017年发表的《农民进城务工与子女教育期望——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中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农民进城务工行为对子女教育期望的因果效应发现:(1)进城务工农民家庭期望子女完成高等教育的概率比非进城家庭高出12.13%;(2)收入水平尤其是父亲收入水平提高是农民家庭进城务工改变子女教育期望的一个传导机制;(3)父母进城务工对子女教育期望的提升作用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次之,而中部不显著;(4)低收入组的进城务工行为对子女教育期望影响最大,农民家庭与农民工家庭对子女教育期望的差距随收入提高而缩小。创造条件让进城务工农民融入城市社会、保障他们的合法收益,将有利于农民家庭教育观念的提升。 罗娟、汪泓于2018年发表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中对政策进行分析走访后发现,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数量大,且增长速度快。如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得不到好的教育机会,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马太效应”,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并呈现代际传递,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周寒琼于2016年发表的《]随迁外出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原因及对策》中提出了四点缓解教育不公平现状的对策:(1)学校建立教育认同机制;(2)农民工子女流入地构建相匹配的教育模式;(3)两地政府建立教育经费专项转移制度;(4)地方政府部门完善教育法规和教育保障机制。 二、目的和意义 (一)实践意义 在这个崇尚教育的时代,子女的教育可以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国务院2016年2月6日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这一纲领性文件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政府应当重视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目前苏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重重,如外来务工者子女在学校受教育机会不均,教育质量也不太令人满意,甚至因为农名工子弟学校数量的不足和入学条件的影响使得很多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们无学可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也对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调查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从多方面研究外来务工者子女的特殊性以及如何帮助提高教育公平,让每个外来务工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统一的义务教育。研究如何帮助学校和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的方法,对症下药,提高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学质量,帮助他们保持身心健康。营造适合这些学生良好发展的家庭氛围,发展健康的心理。 (二)、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外来务工者子女教育问题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单纯靠学校和外来务工者的力量难以做到真正的教育公平。虽然国外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教育体系,但是单纯的借鉴国外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本文从实践出发,结合相关教育公平理论分析,研究学校、政府、家长和学生四方的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希望通过调查研究找到其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为减缓家庭、学校和政府三方压力做出贡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 一、一、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包括几下几部分内容: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 (三)研究理论基础 1、教育公平 2、公共物品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一、苏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不均衡 1、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少 2、城乡二元化 3、外来生入学条件苛刻 (二)心理问题 1、外来学生心理压力大 2、外来务工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 3、存在教育歧视现象 (三)教育相关政策问题 1、传达不到位 2、执行不到位 3、制定待完善 二、苏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遇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顶层设计仍需建设 (二)家庭教育缺失 (三)政策的宣传与监督不到位 (四)没有给予外来人口同等市民待遇 (五)户籍管理制度不完善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推动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二)加强家校互动 (三)增加外来务工者子女心理辅导课程 (四)政府监督与群众监督 (五)增加入学方法,拓宽入学范围 (六)完善户籍管理制度 四、总结
二、预期目标 通过本论文在苏州地区的研究和调查,可以帮助读者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特殊群体有比较客观真实的理解,对一群体所面临的教育困境有比较清晰的把握和认知,对为了体现教育公平,实现国家基本政策方针,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整体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而亟待改革的方向、方法等有所了解,针对具体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立足于现实可操作的改进方法,同时以此为借鉴,提炼出相关的启示,从而为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这一巨大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 一、 一、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和数据调查法。 (一)(一)文献研究法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大量有关教育公平、外来务工者安置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外来务工者子女教育问题的相关调查研究的书籍与文献,同时也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综合、归纳、分析等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从学校、政府和家庭三个方面出发分别研究各自的困境与难点,一一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同时以其他外来务工者子女教育问题分析文献为参考,学习这些优秀文献的文章框架与叙述模式。系统研究近年来各地区相关调查资料,与苏州地区进行对比并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方案。 (二)数据调查法 本文以苏州地区外来务工者子女为对象,深入到苏州地区的农名工子弟学校与普通学校中,通过发放问卷等方式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深入了解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外来务工者子女本人的心理,通过大量调查和和系统研究提炼出真实数据并加以分析。 二、步骤 1、12月—1月初:根据个人兴趣确定论文选题,结合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对象。 2、1月初—1月底: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掌握有关外来务工者子女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3、2月初—2月中: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外来务工者子女教育面临的困境、对策、影响等等。 4、2月中—2月底:结合所获资料,确定论文大体钢架和结构。 5、3月初—4月底: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研究,撰写论文。 6、5月初—5月底:修改和审批 7、6月初:毕业论文答辩
|
4. 参考文献
| [1]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叶建海. 学理论. 2013(04) [2]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理性思考[J]. 史晓宇,杨毅.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2(02)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探析[J]. 张建国,王文江.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9) [4]对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考制度的思考[J]. 黄长云. 改革与开放. 2011(08) [5]农民工随迁子女高考升学政策思考——基于上海的研究[J]. 胡秀锦. 教育发展研究. 2011(03) [6]关于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鞍山地区为例[J]. 朱小曼. 中国校外教育. 2017(12) [7]随迁外出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原因及对策[J]. 周寒琼.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4) [8]日本海外子女教育的当代改革[J]. 黄红亚,韩芳. 上海教育科研. 2018(04) [9]农民进城务工与子女教育期望——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叶静怡,张睿,王琼. 经济科学. 2017(01) [10]上海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研究[J]. 马雯嬿,何橄,段港飞,李娟. 劳动保障世界. 2017(08) [11]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D]; 魏广文;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2]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现状调查报告[D]. 汪亚梅.安徽大学 2013 [13]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 卢树斌.苏州大学 2009 [14]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杨素苹.西南师范大学 2005 [15]上海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 吴素霞.华东理工大学 2011 [16]在沪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中职教育政策的实践与思考[D]. 张玲燕.复旦大学 2011 [17]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思考[D]. 张雪飞.上海师范大学 2010 [18]现行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汇编[M].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山东省教育厅, 2011 [19]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中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组, 2010 [20]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M]. 学林出版社 , 李军, 2009 [21]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范履冰, 2008 [22]中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孟育群, 2004 [23] ]Legal Analysis ofChildren’s Right to Play[A]. Mei Liu.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ICCESSH2017)(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Vol.124)[C]. 2017
|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撰写论文提纲(2022年11月20日-2022年3月15日)
2·完成开题报告(2022年2月17日-2022年3月15日)
3·撰写完成论文初稿(2022年3月17日-2022年5月4日)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