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ろな十字架』から見る日本の死刑制度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虚无的十字架》是悬疑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一部关于罪恶与救赎的小说。小说里几位主人公分别经历了亲人被杀、为报恩杀人以及过失杀人后不断救赎的过程。通过这些错综复杂的故事线,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的救赎的世界。究竟死刑能否让罪犯真正忏悔?究竟如何才能让罪犯真正背上忏悔的十字架?究竟怎样才能救赎遗族的心?因此在日本,死刑的存废问题一直被广泛热议,多年来始终争议不断,而究其原因无非是在探究死刑的意义。
在国外,生田信义(2016)从生命权的角度分析了死刑的存在,认为死刑是杀人的一种。河相俊之(1994)从经济学的角度计算了死刑对防止犯罪的作用,用统计学分析死刑的存废意义。立野雅子(2017)、伊藤富士江(2010)等从遗族角度看待死刑,认为死刑是最好的安慰。内田兴隆(2012)从公共舆论的角度提出了政府应该让舆论导向从支持死刑变成废除死刑。总的来说,日本国内学者与民众舆论呈对立局势。
在国内,赵炳贵(2005)从中日两国死刑制度的现状比较入手,探讨了两国在制度方面存在的异同点。张继文(2004)从死刑与个人尊严,威慑力,误判等多方面分析认为废除死刑并非易事。李贵鑫(2013)从文化、道德、国庆等角度分析认为死刑终将被废除,但仍需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于文沛,李贵鑫(2010)从日本国庆现状分析认为日本废除死刑在未来势在必行。国内对于日本死刑制度的研究也认为其终将被废止。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日本作为保留死刑制度的国家,在法律、死刑执行力、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较鲜明的特点。日本在法律中限制死刑数量,在执行中十分谨慎,对犯人赋予过度的申诉权,政府对犯人的态度与日本民众的态度有较大反差,这是日本的死刑制度的存废问题一直处于尴尬局面的原因。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研究步骤:
4. 参考文献
[1]河相俊之.死刑の存廃について[j].梶田公教授退官記念論集.1994,(305).149-163.
[2]赵炳贵.中日死刑问题比较研究[j].理论界.2005,(8):176-178.
[3]生田勝義.死刑と生命権(再論)[j].立命館法学.2016,(365):110-141.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 1 | 第八学期1- 6周: |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交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最新文档
联系我们加微信咨询
加QQ咨询
服务时间:09:00-23:50(周一至周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