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可行性探讨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背景
我国老龄化趋势势不可挡,当下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分离考验着养老事业的发展。为了缓解这一困境,2015 年国务院颁布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展开多种形式合作,整合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的一体化资源。2017年7月13日至1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举办了医养结合能力建设研讨会,对医养结合的服务现状及发展等方面内容做了解读和分析。
二、目的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一)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病残化、空巢化等问题的加深,医养结合型的智慧社区养老模式对未来解决绝大多数老年人养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模式成为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吸收发达国家解决养老的成功经验,为这一养老模式提出可行性路径的参考。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个方面:
(1)通过国内外文献分析,掌握“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社区照顾”、“智慧社区”的相关概念。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文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大量有养老、医疗方面政策与文献,采用归纳、分析等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结合有关经典科层制理论和新公共理论,分析研究现有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困境和相应的解决之道。
4. 参考文献
[1]林明鲜,刘永策著.城市居家与机构养老老年人生存现状比较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147-154.[2] 黄春蕾等著.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治理创新[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83-88.[3] 刘满城著. 物联网环境下社区居家养老:内容与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161-170.[4] 朱勇著. 智能养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学出版社,2015:109-124.[5] 沈国明,唐国才著.老有所养—上海养老服务模式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77.[6] 张年,孙景乐著. 智慧小区建设与运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45-57 [7] 侯惠荣,高丽华,王峥著.北京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相关问题研究[J].2017民政论坛专辑,2017,(5):108-109.[8] 周驰,翁嘉,章宝丹著. 日本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8,39(4):150-155.[9] 彭子璇,陈旭著. 基于整合视角的医养结合发展路径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8,12(3):82-86.[10] 杜静,匡彪著. PPP模式在医养结合项目中的运用分析[J].东南大学工程管理学 报,2018,32(12):153-156.[11] 习开冉,郝志梅著. 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17,(6):50-58.[12] 赵亚杰,李磊著. 新时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8,42(22):26-30.[13] 王召青,邢亚男,曲婧,裴瑞娟,闫雯鑫,孙欣然,李莉著. 基于钻石模型理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34(11):108-112.[14] 仝燕著.法国养老院对中国建设医养结合型养老院的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5,25(9):467-468. [15] 赵悦,吴应珍著. 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路径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08.31(16)[16] 卫小将,何芸著.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新取向[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3(1)[17]王景烁,郝帅著. 推进“医养结合”面临几道坎[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5,24[18]裴瑞娟,刘志宇等著. 医疗机构内置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模式SWOT分析[J]. 医科与社会,2018,31(1)[19]许愿东,黎丽,任豪著. 欧美医养结合卫生服务模式及特点[J]. 南方医科大学,2016.[20]徐晓茹,张文红,王丹妮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34(8):630-632.[21]卿麟著. 公立医院推进医养结合的问题和对策[A]. 现代经济信息,2018.[22]马金霖著. 基于SWOT分析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研究[B],临床医学文献杂志,2017,4(12)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2月15日-2022年12月28日,根据论文选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理清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和思路,做好论文写作的整体规划;2.2022年1月1日-2022年3月中旬,搜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专业期刊以及书籍等论文的理论基础。
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数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和题纲;3.2022年3月中旬-2022年4月底,结合前面已有的大致思路和老师的指导,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4.2022年5月初-2022年5月底,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修改,或者二次修改,最终形成规范的论文终稿并定稿;5.2022年6月中旬,根据准备好的毕业论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学校安排的论文答辩。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