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视角下大学生“云养”生活方式的研究 ——以南农大学生“宅”群体为例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 本课题的意义
大学生“宅”群体是一个特征明显的新鲜群体,其外显的特征就是其网络化的生活方式,有些学者将其称为“云养”生活方式。广义的“云养”生活方式是依靠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文化带来的社会环境来满足生活需求的方式,包括依附于网络生存的青年生活方式,也包括以技术、创意为主的青年生活方式。狭义的“云养”生活方式主要是依靠网络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创意、网络技术创新等滋养的生活方式[1]。本研究以大学生“宅”群体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当代大学生在网络化生活环境中的生活方式与发展状态,探究“云养”生活方式究竟是一种懒惰、享乐的消极生活还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创新与社会新文化的创新。本研究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宅”群体的“云养”生活方式进行研究,不仅发展了相关理论,而且具有增进社会对“宅”群体的认知等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主要针对于大学生“宅”群体,了解其生活方式具有怎样的样态、特征和意义。网络这个社会大环境对其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和消费行为方面的影响。在大学校园里为什么会逐渐形成此种“云养”生活方式。是作者希望在研究中探索并收获答案的问题。
二、研究的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 研究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拟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包括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观察两种方式。通过对大学生“云养”生活方式的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尽可能理解他们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变迁的逻辑,分析该群体的变迁过程。
1.访谈法
遵循目的性原则,研究将根据前期的交流意愿等情况,将研究对象定为N大学本科不同专业和年级在读的“宅”群体,从中抽取10-12个个案进行访谈。通过与他们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来收集相关所需要的资料。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访谈提纲并对于个案访谈中可能涉及的隐私、不顺畅等问题,视情况再做调整。
2.参与观察法
此次调查还会深入到以网络为依托的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行动中,因而会采取参与观察法来加入到“宅”群体在网络之下的生活行为中,如定外卖、寄快递、代洗衣等,去发现和观察他们在网络环境下是如何生活的,网络更是如何进一步促成“宅”群体的“云养”生活方式。
(二)资料分析方法
根据访谈和实地观察得到的记录、笔记、录音等其他相关材料,笔者将进行资料的整理,先对资料的编码进行归类再进行资料的分析,从而概括出大学生“宅”群体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与其行为意义并得出研究结论。
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1.流程图方法
笔者将以历史和现时发展过程为标准,对定性资料进行描述,展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如研究对象接触“云养”生活方式→投入消费→获取并保持群体身份等诸如此类的变化流程。
2.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研究对象所体现出的“云养青年”生活方式具体表现的概括,比较定性资料与个体化理论、自我认同理论之间的异同之处。如大学生“宅”群体的“云养青年”生活方式一定是受到网络环境下人的个体化发展影响的吗,是否有可能只是一时的消费冲动等。
二、技术路线
三、可行性分析
1.在实际调查方面,笔者的调查对象是大学生群体,作为同辈群体语言沟通、人际交往方面不存在问题,并且具有多次的访谈经历,因此在获取访谈资料方面基本没有问题。
2.在资料分析方面,笔者将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归类与分析,并结合理论知识来进行相关分析,相信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笔者能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并进行相应的资料分析。
4. 研究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的创新
国外针对“宅”群体研究主要是针对其与漫画产业有关的消费行为研究,国内研究更注重大学生“宅”群体的产生原因,从而忽略了“宅”群体的具体生活方式的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云养”生活方式的特点,本研究将针对大学生“云养”生活方式从学习、人际交往和消费三方面进行探究大学生“宅”群体日益壮大的重要社会因素。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一、2017.6-2017.11
选题准备阶段:确定研究题目,整理思路并设计研究路线,梳理文献,撰写开题报告。
二、2017.12-2018.2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