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汉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两国间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交流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翻译是最为重要的交流媒介之一。尤其是文学方面的翻译,成为促进中日文学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众多的日本作家中,芥川龙之介可谓难以忽视的一颗明星,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罗生门》发表于大正4年(1915)的《帝国文学》杂志,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该作品一经翻译到中国,便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如今已经拥有了众多译本。与此同时,关于芥川文学以及芥川文学在中国译介情况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并趋于深入。除此之外,在翻译理论领域,国内学界在充分汲取国外研究精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文学研究上。
2. 研究内容和问题
| 基本内容: 本课题首先介绍本文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其次,简单介绍《罗生门》及其作者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以及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接着,具体举例说明《罗生门》汉译中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最后,从跨文化交流视角看《罗生门》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说明《罗生门》汉译中出现的跨文化交流现象。 预计解决的难题: 通过韦努蒂与藤涛文子提出的翻译理论,研究《罗生门》中运用的翻译策略。 从跨文化交流视角重新审视《罗生门》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以说明《罗生门》的汉译本充分体现出跨文化交流的特质。 分析《罗生门》翻译策略体现的跨文化交流对今后的翻译研究的意义。
|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韦努蒂与藤涛文子的理论特长,以韦努蒂的“归化”“异化”理论,以及藤涛文子的“翻译方法一览表”为指导,通过具体翻译案例的分析,说明与阐释《罗生门》汉译中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并从跨文化交流视角重新审视《罗生门》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以说明《罗生门》的汉译本充分体现出跨文化交流的特质。
技术路线:
4. 研究的条件和基础
1.通过四年的日语学习,已掌握大量的日语词汇和基本语法。
2.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以及图书馆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对资料的阅读、整理。
3.通过查阅资料参考文献等方式,确立课题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完成现行研究。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