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对成本管理效率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2024-05-24 06: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内部控制成为了一个必然发展的产物。
一直以来,内部控制研究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之一,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从而完善风险控制是企事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也只有在企业积极完善内部控制的大环境下,才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反腐倡廉,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程序进行优化。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首先,以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根据国内外现有文献,研究内部控制,分析内部控制制度对于现代企业的意义,总结内部控制的制度要求和基本问题,内部控制的基本架构和组织方法。
其次,立足于基本理论,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基本问题。
结合具体公司案例,研究该案例自身情况与环境条件,分析内部控制在该企业应用的优缺点,分析内部控制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内部控制对风险评估的影响,综合得出内部控制与绩效的关系。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Swayze(1946)是最早开始探讨内部控制本质属性的之一,认为内部控制作为会计系统的一部分,需求主要来自组织内部而不是组织外部。1936年,美国颁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定义了内部控制:“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此后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又经过了多次修改。1985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协会、财务经理人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联合创建了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即著名的COSO委员会,旨在探讨财务报告中的舞弊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之道。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该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奠定基础。COSO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五要素理论,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为日后各国内部控制研究和实操提供了帮助。2003年进行修订,添加了“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应对”,形成八大要素。2004年10月,coso发布ERM框架,并在2017年9月完成修订,即全面风险管理。Tommie Singleton认为实现内部控制的公司的领导者必须对COSO内部控制十分熟悉。然而也有学者指出,不能被框架所局限。美国Steven J Root指出,COSO报告虽然对内部控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它为审计服务的导向使得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局限性,掩盖和误导了内部控制真正的价值导向。
国内与国外相比,中国内部控制制度发展较晚,大多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理论基础上,结合国情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6年颁布了第9号独立审计准则《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第一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内部控制三要素,区别于COSO提出的五要素,从审计角度对内部控制加以规范。 2008年,结合我国国情,财政部等五部委借鉴了美国COSO报告内部控制框架,联合颁布实施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一规范要求上市公司进一步规范内部控制体系。理论体系的逐步建立也激励着研究者一步步的思考。樊行健,肖光红(2014)认为,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企业内部控制 “共性 ( 即矛盾的普遍性) ” 与 “个性 ( 即矛盾的特殊性) ”的认识须经历两个阶段: 一是共性的归纳,二是个性的演绎。李志斌(2012)认为,内部控制是督促自我控制机制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外部力量,控制的根本目标是将控制内化为员工特别是管理层的自律机制,即从他律走向自律,是内部控制的理想境界。刘明辉,张宜霞(2002)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在取得低交易成本收益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来保证企业的发展运作。贾国军、李阳、杨秀玲(2006)对比了中美两国内控管理方面的主要制度及应用框架,并对我国情况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综合而言,我国学者正在积极探索。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2022年12月,确定论文选题,完成开题报告;2022年1月1日-2010年2月1日,撰写论文初稿;2022年3月15日前,填写中期检查表;2022年5月1日前,论文修改,经导师同意后定稿;2022年6月上旬,填写好相关配套材料,进行论文答辩。
5. 参考文献
[1]许娟,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促进党风廉政建设[N],中国会计报,2018(6)[2]Swayze W S.Internal control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J].Accounting Review,1946:272-277[3]Steven.Root beyond COSO:Internal Control to Enhance Corporate Governance[M].John Wilyamp;Sons,2004[4]樊行健,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4,(2)2-3.[5]李志斌.国家文化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2,(10)5-6[6]刘明辉, 张宜霞. 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 会计研究,2002,(8)54- 56[7]贾国军,李阳,杨秀玲.从美国 COSO 报告的发展看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J].财会研究.2006(11):67-68[8]张智超.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9]陈志红.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7[10]孙淼.财务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11]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论.[D],东北财经大学,2005[12]刘玉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J],会计研究,2010,(5)3-16[13]肖光红.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5[14]李心合.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7(4),56-60[15]顾奋玲.日本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及其启示[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1),82-85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