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细-开题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刘慈欣作品中的英雄主义创作倾向开题报告

 2023-04-20 01:0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科幻文学并非主流文学,相关研究也少为学界所注意。但是,近两年来,随着《三体》三部曲(“三体”系列)海外版的发行和《三体》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转折,科幻小说的重要价值逐渐得到文学研究界乃至其他领域的认可。同时,随着《流浪地球》的热播,科幻文学逐渐暴露在文学市场中,而且已经显现出了兴旺气象。对于我国的科幻文学的发展而言,刘慈欣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刘慈欣的科幻文学代表作《三体》为例,其是我国科幻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科幻文学的重要收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都具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其创作蕴含着关于现代中国和人类状况的思考,值得深入研究。

而在刘慈欣的科幻文学的创作中,英雄主义创作贯穿其中,其在各部小说中均有所体现。以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为代表,目前国内诸多学者以此为例对刘慈欣科幻文学创作中的英雄主义创作进行了研究,但多只是简要提及刘慈欣创作中英雄群像的出现或指出个别人物体现的英雄特质(如罗辑),目前仅有一篇论文以“英雄叙事”为主题进行考察,但仍缺少对其背后内容的观照。而外国学者也对《三体》进行了一定的评论和研究。外国文学工作者、批评家和科幻粉丝们在第一次阅读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之前,可能以为他们不会将刘慈欣的故事角色和写作风格与英美虚构故事相比较,因为两者的比喻和因素根本不一样。很多国家的读者都对刘慈欣的获奖作品感到好奇,因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地位还不太重要,但很多的批评家和文学家赞美这个三部曲很独特。在英语国家,有的读者可能还担心他们弄不明白中国科幻或魔幻的故事,因为他们缺乏中国文化背景。《三体》三部曲主要内容包括了中国人物、古代中国的符号和历史任务、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也分析了现当代中国的社会、政府和流行文化的主题。不过同时,《三体》也包括了外国读者肯定、认识的因素:外星人侵略、太空探险者、飞船战斗和激光枪。这个小说还包括了令人兴奋的动作场面:杀手机器人、未来的文明和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三体》的主题和角色受到阿瑟克拉克、奥松威尔斯和别的美国作者的影响。刘慈欣的作品显示魔科幻小说的根源,也显示这个文学流派的更精致的形式。读者和文学批评者感受《三体》的英雄和恶棍的时候,会发现刘在致敬现当代英语魔科幻小说的传统“混乱道德”英雄之上,创造更复杂的版本。

中国科幻文学百年来的发展一波三折,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刘慈欣创作的“地球往事三部曲”即“三体”系列(2006-2010),在科幻领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即使被激贯为“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三体”系列及中国科幻文学仍来能引起文学研究领域多少关注。直到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 摘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以此为契机,中国科幻文学才逐渐为大众所知,中国当代主流文学界也对这支偏师有所美注,关于刘慧欣和“三体”系列的研究逐渐增多且显现良好的发展志势。刘慈欣是中国科幻新生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99年开始正式发表作晶,当年即凭借《带上她的眼睛》获得中国科幻星云奖,其创作备受关注。对刘慈欣的研究则始于2005年,早期数量不多,主要基于其作品考察其创作特点和创作理念,2010年后对刘整欣的学术研究才逐渐丰富起来。具体可分类如下:

关于刘慈欣小说创作特点及创作理念的研究:

这类研究是早期刘慈欣研究的主要关注点。至今仍有研究者继续对此方面进行挖掘。吴岩、方晓庆、宋明炜,李兆欣等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开拓意义,后续研究者多数依靠此基础,深入探讨刘慈欣的创作理念和风格。

方晓庆的、昊岩《刘慈欣与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2006)最早对刘慈欣的创作进行了高度评价,表明刘慈欣继承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叙事特征和在世界变革中将人物推向精英舞台的塑造方式,且其作品中人物为科学献身的情怀与古典主义科幻的精神内核基本相同,并由此认为,刘慈欣的作品重新建立了中国的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并形成了中国古典主义科幻小说的新的美学特征, 这篇文章第一次在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史中对刘慈欣小说下了定位,为我们认识中国科幻文学和刘慈欣作品提供了重要见解。

宋明炜在《弹星者与面壁者,刘整欣的科幻世界》(2011)中提出刘慈欣的科幻世界具有“人文主义气息的理想精神”和“与现实对应的理性姿态”两重意义, 从而对“三体”系列整体进行把握,认为刘慈欣的科幻世界在延续1980年代以来的文化精神,既是要回到主体源头的精神,也是面对世界保持开放性的想象。 文章以小见大而又不局限于科幻文学,思虑深刻,研究方法和思考力度都极具启发意义。其后,宋明炜又在《再现lt;不可见gt;之物:中国科幻新浪潮的诗学问题》(2016)一文中认为在刘慈欣的写作中,对于“不可见之物”的再现以科学逻辑为依托,有着崇高化的倾向。

针对刘慈欣作品突出的“宏大”的特点,李兆欣在《对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宏细节——“大尺度”意象的思考》(2005)中最早对刘慈欣所提到的“宏细节”——就是“大尺度”意象的重要意义及其背后隐藏的科幻小说审美因素和思想来源进行了论述,角度独特而深刻,对于刘慈欣作品中“大尺度”意象所带来的“惊异感” 背后的审美机制及其与科技美学的关系十分有洞见。沿着这个线索,李广益的《惊异、宏大与中国科幻的“刘慈欣问题”》(2015)和王瑶的《铁笼、破壁与希望的维度——试论刘慈欣科幻创作中的“惊异感美学'》(2016)分别对刘慈欣作品呈现的“惊异感'“宏细节”等特征加以多向度的挖掘。

另外,刘慈欣创作与传统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的研究也有收获,韩如的《刘慈欣科幻小说论》(2014)针对刘慈欣科幻小说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挖掘了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社会学意义以及支配科幻小说的文学与世界图式,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特点做了十分有代表性的思考和概括。还有多篇硕士论文就刘慈欣的创作理念、美学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其论点多大同小异,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现当代文学发展演变中的研究:

科幻文学虽然一直剑走偏锋。但终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休成与共。所以,将刘慈欣的科幻创作放在现当代文学发展演变之中加以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严锋的《创世与灭寂一一刘慈欣的宇宙诗学》(2011)通过对刘慈欣作品中的“宏大”尺度视野、“启蒙”主题,英雄与超英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等特质的分析。梳理了刘慈欣小说与主流文学重要问题的关系,指出刘慈欣在一个“躲避崇高”,消解宏大叙事的“小时代”里重建崇高美学。同时表达了对于科学和技术的追求。同时,在刘氏英雄群像的论述里,严锋指出,“刘慈欣的英雄,是一种跨历史的奇异复合体'。既有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特征气质,又有着反英姓的影子。这一文章在为中国文学注入整体性思维和超越性视野的同时,也为理清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之间千丝万楼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关于英雄叙事的论点很有启发性,可惜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进一步的阐述。此外,王德威在《乌托邦,思托邦,异托邦一一从鲁迅到刘慈欣》(2011)的讲演中,清晰地梳理了中国科幻小说历史的发展,且以具体作家作品论证、阐明了自鲁迅到刘慈欣的不同时期作家对中国的现今与将来的思考,指出刘慈欣的思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对现世中国的关怀,而在于能否对世界的文明,宇宙的文明做出回应。这一观点高屋建瓴,为理解和论述刘慈欣创作的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文学史架构,值得研究者重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广益在《中国转向外在:论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文学史意义》(2017)一文中回顾了中国文学“书写世界”的百年历程,并在这个谱系中强调了刘慈欣创作中的普世关怀,开创性地指出了其科幻小说在“转向外在”这个层面上的文学史意义。该论述为在全球化视野下深入探讨刘慈欣科幻作品中的英雄叙事提供了重要参考,

刘慈欣小说思想内涵的研究:

刘慈欣小说思想面向多维,对其精神内涵的研究较为常见。陈新榜、赵柔罗亦男、王瑶、高强、柔、圆叶的论文的在不同层面上探讨了刘慈欣作品尤其是《三体》三部曲的作品主题和思想内涵。

英雄叙事相关研究:

专论“三体”系列英雄叙事的研究很少,目前仅有五篇涉及。王瑶的《面壁者罗辑与“陈景润情结”“三体”系列的情感结构》(2011)最早以具体人物为对象对“三体”系列的英堆叙事进行研究,指出罗辑等形象与当代文学中陈景润等知识分子英雄的类同,从科学、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发展与竞赛等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最后认为罗辑等如陈景润形象一般,具有中国式的个人英雄神话的特质。这一文章为解读刘慈欣作晶中的英雄人物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高强,刘永春的《论lt;三体gt;的人文内涵》(2015)一文在对《三体》的宏大想象、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科技至上,道德论争进行叙述后,对刘慈欣笔下孤独而冷酷的英雄形象予以特别关注。后高强又在《英堆主义的回归与变异一一从近百 年中国文学看三体gt;》(2016)一文中,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中,就“三体”系 列的英雄形象与五四文学的文化启蒙英雄,十七年及“文革'文学的无产阶级“扁平”英雄、新时期文学的“反英峰'。“祛英雄”倾向相对照研究,指出“三体' 系列中的英雄是久违的英雄主义的复兴,但又不同于一体化、单向化的英雄写作。 这一文章对于阐释“三体”系列的英雄叙事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但英雄叙事背后的根源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陈颀的《文明冲突与文化自觉一一三体gt;的科幻与现实》(2016)从科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解读“三体”系列,认为作品的核心问题是人类与三体的文明冲突,以及文明冲突引发的历史终结和人类未来问题,其论述中断涉及的知识分子叙事、英雄叙事,末日叙事等对于我们将要仔细重点考察的章北海、罗辑、程心等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小叶的《中国想象与未来视野一一长篇小说lt;三体gt;的文化想象》(2016)则讨论了《三体》三部曲展现的文革,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等中国经验、意识,并拍出了该系列呈现的中国英维困境,即刘慈欣对普世价值的质疑使得英雄面目全非。 该论述指出的英雄与道德之矛盾正是本文要处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其视为刘式英雄在黑暗宇宙中的新变,以作探讨。

道镇、伦理困境相关研究:

刘慈欣多次表明自己的技术主义倾向,其作品尤其是“三体”系列需设置极端环境,因此对其研究也多人文一一科技、生存一一伦理之争。罗亦男的《虚幻宇宙中的深情一一刘慈欣作品的人文惯性分析》(2008)认为即使缺少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刘慈欣作品还是通过对宇宙、历史的全局把握,在更大意义上完成了对于人类的关怀。

陈新榜的《星空和道德的平衡一一刘慈欣lt;三体gt;的终极问题》(2011)就“生存一一道德”困境进行讨论,认为刘慈欣对于这一问题的就疑集中体现在“程心”这个人物身上。在指出这一伦理困境无解后,作者对刘慈欣的“黑暗森林”理论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刘慈欣对康德的“道德”产生了误读,幸而作品中的人物都发现了自己的道德使命而实现了道德自觉。文章较早能及到了“三体”系列中的“道德一一伦理”问题,但在实际论述中通过推翻“宇宙社会学”的设定而避开了对这一伦理困境的正面讨论,因此该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同时,在政治哲学方面,霍伟岸的《三体gt;中的政治哲学》(2016)就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文章将“三体”中宇宙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与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学说进行了比较,指出刘慈欣在作品中讨论了“道德一一科学”“生存一一人性'“个体一-群体”关系等多个政治哲学层面的重大设题。

王昕与王洪喆则上潮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逻辑,对刘慈欣作品中极端困境之解决提出了新的解读,为我们了解刘慈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深层理辑提供了重要参考。王昕在《刘慈欣小说中的“非等价交换》(2016)中认为,刘慈欣作品 仍然植根于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逻辑,在末日叙事中坚信个体牺牲的重要作用。王洪喆的《冷战的孩子——刘慈欣的战略文学密码》(2016)则从全新的冷战视野对'三体”系列进行探索。提出了“三体”系到不经意间成为二十世起冷战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段的政治和文化逻辑在未来舞台上的再次展演的观点。

宇宙书写的现实意涵相关研究:

刘慈欣科幻小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其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刘慈欣在作品中多次就“地球文明何去何从”的问题进行了思考,顾叶的硕士论文《宇宙流浪意识与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2014)将刘慈欣作品中的“流浪宇宙行为”指向作家本人精神流浪中的生存焦虑一一成长经历带来的归属感缺失,为解读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提供了一个聚焦作家精神层面的独特视角。赵柔柔的《逃离历史的史诗:刘慈欣lt;三体gt;中的时代症候》(2015)则从阅读者的角度切入,认为“三体”系列呈现的宏大想象所带来的震撼与快感正是对现实的逃离,安慰难以探脱沉重现实的人们,同时也显示了我们时代的广泛症状。

任梦莹的《技术漫游中的异乡者-一刘益欣科幻文学中的文化乡愁》(2015) 通过分析刘慈欣文本中的乌托邦构建。反观自晚清以来中国科幻文学创作中所具有的民族国家复兴命题与刘慈欣文本中的家园意识,表现了刘慈欣作品创造的宇宙尺度下的文化多愁。以此探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当代的科幻文学创作如何从西方的普遍性主义话语中找到自己的文化认同,进而建构出属于中国科幻文学自己的发声权利与活语'。这篇文章是挖掘中国科幻小说之当代文化根源的重要尝试.

民族国家想象的研究:

刘慈欣的创作立足于当代中国,其作晶中对于国家民族的想象一直是研究的 重要方向,广受海内外学者关注。

日本学者上原香在《躁动的宇宙艺人一一刘慈欣》(2007)一文中较早指出刘慈欣作品对于克拉克小说模式的借鉴。并认为刘慈欣对于想象世界的创造反映了其自身的爱国精神。这篇文章对于“爱国主义”主题的解释虽然显得牵强,但最早体现了刘慈欣在国外引起的关注,也是对刘慈欣作品中的民族国家想象的较早讨论。贾立元的《“光荣中华':刘整欣科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2011)接续这一线索,着重考察刘慈欣作品中的中国故事、中国人物,认为刘慈欣空灵的宇宙观 中同时流露出了中国式智慧,是对于未来中国的想象和期许。文章创造性地发现了刘慈欣作品初步释放了“中国的未来在哪里”的文化焦虑,揭示了科幻文学为长久被困于革命历史故事的国家认同感打开的未来空间。刘慈欣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由此文得见一斑。李桦对于刘慈欣作品的研究集中于“中国想象”这一视角,《刘慈欣批判乌托邦中的政治想象,试论lt;中国2185gt;》(The Political Imaginanion in Liu Cixin’s Critical Utopia:China2185,2015)和《刘慈欣架空历史小说中对未来的警波性想象,试论lt;西洋gt;》(A Cautionary View of Rhetoric about China’s Imagined Future in LiuCixin’s Alternate History The Western Occan.2016)都 针对刘慈欣作品中独特的中国意象和中国想象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中国当代作家对于中国未来的恩考和对世界的关注。她对于《2185》的讨论认为,刘慈欣预想后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将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从而借助“假想的未来”思考中国变化的可能性。关于《西洋》的讨论则认为,作品对于中国未来的想象和历史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关于“ 和平崛起”的中国叙事的政治社会论调,表现了中国当代作家对世界的关注:同时包括《西洋》在内的架空历史小说也成为作家关注当代政治的委婉表达手段。罗雅琳的《新颖的刘慈欣文学:科幻与第三世界经验》(2016)另辟蹊径,认为刘慈欣作品继承了中国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文化精神和第三世界国家经验。大量出现的普通人英雄、具有“游击队员”品性的第三世界知识人、全新环境中的少数“先锋人”均体现了第三世界申明自身生活方式之正当性与合法性的立场和独特的中国经验。这一-文章对于民族国家想象方面的研究更深入-一步,扩大至“第三世界国家”的维度,有力地推进了对相关议题的讨论。

在对“三体”系列与科幻传统之间的关系方面,郑文斌在《科幻小说lt;三体gt;中的“弥赛亚”情结解读》(2015)提出的“弥赛亚”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共通性,为研究者解读《三体》被西方快速而广泛地接受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刘铜、李 云的《论刘慈欣lt;三体gt;及对阿瑟克拉克的接受》(2016)则第一次以专文比较了刘慈欣与阿瑟克拉克作品,厘清了阿瑟克拉克对刘盏欣的影响及二者在创作上的共同倾向

其他方面研究:

就后现代主义角度来说,刘珍珍的《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刘慈欣科幻小说研究》(2009)指出了刘慈欣的作品解构了人类历史,并从物种平等的角度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是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遥契。程懿的论文《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后现代性》(2009)则主要从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策略、文化精神特征等方面出发,认为刘慈欣小说是后现代社会文学商品化的体现,同时作品中的描述也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的价值消解。

在对“三体”系列与科幻传统之间的关系方面,郑文斌在《科幻小说lt;三体gt;中的“弥赛亚”情结解读》(2015)提出的“弥赛亚”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共通性,为研究者解读《三体》被西方迅速而广泛地接受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刘舸、李云的《论刘慈欣lt;三体gt;及对阿瑟克拉克的接受》(2016)则第一次专门文比较了刘慈欣与阿瑟克拉克作品,理清了阿瑟克拉克对刘慈欣的影响及二者在创作上的共同倾向。

此外,针对“三体”系列的研究在女性主义、生态批评领域等方面也有所收获,如方晓枫的《试析lt;三体gt;中三位女性形象的伦理意义》(2016)以爱为线索,对三部曲中的叶文洁、庄颜、程心三个人物进行了女性主义视角的细致解读。刘晶的《从“人类中心”到“字宙伦理”--从生态批评视阈解读刘慈欣“三体”系列小说》(2013),认为刘慈欣的宇宙伦理观有着强烈的生态意识,并与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相适应,这一批评为阅读 “三体”系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张莎于2018年所发表的《刘慈欣lt;三体gt;三部曲英雄叙事研究》对刘慈欣创作中的英雄主义有较为详细的研究。文章以《三体》系列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的英雄人物分析来呈现其对中国现当代英雄叙事的继承,提出了“零度理性“的英雄形象特色,以及认为这些英雄形象是中国科幻史上独一无二的“新古典主义英雄”。文章对于英雄形象的分析和对情节理解、思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体》三部曲是刘慈欣最重要的代表作;相较于其众多短篇小说,这一长篇创作自成体系,更为完整地展开了关于科技、人性、社会、宇宙等各方面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很大程度上寄寓于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因此,对“三体”系列英雄人物及英雄叙事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是我们认识《三体》的思想向度和深度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刘慈欣科幻文学中英雄主义创作的分析也是我们了解刘慈欣科幻文学的重要步骤。而从另一方面来说,目前国内学者对刘慈欣科幻文学英雄主义创作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三体》展开的。但是,关于刘慈欣科幻创作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关系仅寥寥几篇简要提起;《三体》三部曲研究虽不断呈现多角度的阐释,但少有将其置入中国科幻文学脉络的论述,在更加开阔的文学史视野中展开的评析就更为匮乏。若将“三体”系列英雄人物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中进行考察,既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刘慈欣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可彰显当代文学英雄谱系的发展变化。此外,近年来由于电影大火的《流浪地球》也体现了刘慈欣科幻文学创作中的英雄主义。作为我国科幻文学中的代表人物,刘慈欣科幻文学的英雄主义创作具有点典型的中国式科幻英雄特点。因此,分析和研究刘慈欣科幻文学中的英雄主义创作对于分析国内科幻文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就目前我国科幻文学的发展而言,其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存在创作和研究现状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从而导致研究成果低于创作的态势,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刘慈欣作为我国科幻文学的代表,其作品被成为硬科幻的代表,它将科学、小说、幻想王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全面形象的阐释了硬科幻的特质。其不仅充分的展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各方面影响,表现出对科学技术的坚信和向往,同时,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传达了对全人类前途命运、宇宙文明的忧思。而在其科幻小说的创作中,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英雄主义的创作,而且是典型的中国式英雄。而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刘慈欣科幻作品中的英雄主义创作,可以对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有更加明确的认知,进而深入了解其科幻小说的创作特点,从而推动我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三)研究意义

本文对于刘慈欣科幻作品英雄主义创作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对于刘慈欣科幻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主义创作的研究极大的丰富了关于我国科幻小说的研究理论,同时也为我国科幻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此外,本文的研究也为之后类似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

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刘慈欣科幻作品英雄主义创作,可以加深读者对刘慈欣科幻作品的认知,同时促使读者认识到刘慈欣科幻作品中的中国式英雄,进一步推动我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绪论部分。本部分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论述。大致阐述英雄主义创作内容,包括作品中的人物、剧情以及相应的结局分析,提出“英雄”、“反英雄”概念。

第二部分:概念部分。本部分对课题研究的中心“英雄主义”的概念进行论述和总结,大体阐述并且对我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英雄主义的具体表现及其中所蕴含的演变进行总结。即从知识分子英雄主义,到革命英雄主义,再到“三突出”英雄主义和“凡人”英雄主义等的变迁。在简单阐述现今英雄主义在中外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之中的畸变,集体英雄主义以及个人英雄主义之间的抗衡等。

第三部分:主体分析部分。本部分对刘慈欣科幻作品中英雄主义创作进行了具体分析;本部分选取刘慈欣的具体作品,例如,《三体》、《中国太阳》、《全频带阻塞干扰》、《吞食者》以及《流浪地球》等作品,并对其中的英雄主义创作进行分析和总结。包括罗辑、章北海、陈博士等人物方面的英雄及反英雄性格表现,和危机故事背景设置偏好和剧情中集体的英雄主义以及反英雄主义的表现(如流浪地球中文明的选择性延续,三体中的面壁者的牺牲等)。注重对比刘慈欣创作中被动型英雄以及主动型英雄塑造时的偏好与倾向。关注英雄类角色所做的决定中所展现出的近乎绝对的理性。阐释刘慈欣科幻创作中的英雄主义创作时的“零度化”倾向,即理性化。将小说中的人物与外国同期的科幻作品中趋于感性化的英雄形象以及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形象在面对电车难题类问题所展现出的差异。

第四部分:结论部分。该部分对全文的分析和写作进行了总结。综合英雄与反英雄、英雄主义与反英雄主义的表现,分析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中所隐藏的对于理性化的英雄主义的崇拜与宣扬,以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思路。

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二章 我国现当代文学英雄主义的演变

(一) 晚清到民初:人人当为英雄

(二)五四时期:精神界之战士

(三)抗战时期:英雄地生活和战斗

(四)延安文艺及其发展:为人民的英雄

(五)新时期:英雄也是凡人

(六)新世纪以来:复归崇高

第三章 刘慈欣科幻作品中英雄主义创作分析

(一)《三体》中的英雄主义创作

(二)《中国太阳》中的英雄主义创作

(三)《全频带阻塞干扰》中的英雄主义创作

(四)《吞食者》中的英雄主义创作

(五)《流浪地球》中的英雄主义创作

第四章 结论

(二)研究预期目标

本文研究的预期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最终完成一篇10000—15000字的学术论文。

(2)文章从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入手,对其作品中英雄主义创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并且对我国文学作品中英雄主义的创作进行总结;同时,本文通过分析刘慈欣科幻作品中的创作风格,对我国的科幻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而指导和促进我国科幻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通过阅读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并查阅与科幻文学相关的所有文献资料,使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对研究对象有全面详细的了解。同时,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后,确立本文的写作框架,展开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主题内容、人物类型和艺术特色的研究。

(2)个案分析法

本文在对刘慈欣科幻小说英雄主义创作的研究中,选取其不同作品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每部作品中的英雄主义创作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从而使本篇论文更具有了说服力。例如,《三体》、《流浪地球》等。

(二)研究步骤

本文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主要按照以下所示的步骤进行:

第一:阅读相关文献和研究,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框架;

第三:根据写作框架写作并完成论文初稿;

第四:根据老师的指导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确定论文终稿。

4. 参考文献

[1]李广益. 罗辑的决断:《三体》的存在主义意蕴及其文化启示[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12):1-16.

[2]段崇轩. 现实距离科幻有多远——刘慈欣科幻小说漫论[J]. 南方文坛,2019(02):10-15 20.

[3]詹秦川,武公衡. 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J]. 出版广角,2019(06):91-93.

[4]陈远洋. 《流浪地球》——拯救人类命运的中国方案的艺术实践[J]. 电影文学,2019(08):76-80.

[5]汪梓伊,刘光磊. 《流浪地球》让中国科幻片不再“流浪”[J]. 电影文学,2019(08):87-89.

[6]陈亦水. 开启“中国科幻元年”的方式:《流浪地球》的空间政治美学与中国科幻观表达[J]. 电影新作,2019(02):97-102.

[7]陈远洋. 《流浪地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艺术传达[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9,31(02):33-37.

[8]王丹宁. 中国“硬科幻”中的文化价值观——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J]. 戏剧之家,2019(23):92-93.

[9]朱平平. 电影《流浪地球》的平民英雄形象[J]. 淄博师专论丛,2019(03):44-46.

[10]赵巴图. 电影意识形态语境下的中美英雄主义文化——基于《复仇者联盟》系列与《流浪地球》的比较分析[J]. 戏剧之家,2019(34):76-77.

[11]杨晨. 冷酷与温情的纠缠[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12]廖晓波. 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灾难题材写作研究[D].湖南大学,2015.

[13]李小叶. 中国想象与未来视野[D].海南大学,2016.

[14]李云. 阿瑟克拉克对刘慈欣《三体》三部曲创作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6.

[15]吴宏阳. 世纪之交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本土化特征[D].东南大学,2016.

[16]赵彦琴. 刘慈欣科幻小说研究[D].山西大学,2016.

[17]张悦. 论《三体》的英雄形象视差性建构[J]. 郑州师范教育,2019,8(05):53-58.

[18]青屏. 中国科幻:自我、世界与未来的想象[J]. 长江文艺评论,2019(06):82-89.

[19]王倩. 同质化与本土再生——基于《流浪地球》与美国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的比较研究[J]. 戏剧之家,2020(08):89-90.

[20]王雯. 《流浪地球》:科幻为英雄群体“画像”[J]. 戏剧之家,2020(12):4-5 15.

5. 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2022年3月):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论文研究题目,并且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22年3月下旬):根据导师的指导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并且确定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思路和提纲;

第三阶段(2022年4月-5月):在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的基础上写作论文初稿,并且完成论文初稿,并根据老师指导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